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1 生活污染源
乐至属川中浅丘区,饮用水源地需较大的集雨区、在整个一级、二级、准保护区共有8.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年生活污水排放量241.38万吨,排放方式为直排,大部分作为农田施肥,极少部分经径流进入河道。
3.2. 其他非点源
3.2.1 畜禽养殖规模及分布结果
全县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无大规模化畜禽大型养殖场,通过对保护区内畜禽散养的种类和数量调查,常年分别有牛0.1万头、羊0.8万只、猪5.6万头、鸡16.8万只、鸭11.2万只,饲养方式包括放牧、圈养和笼养,其中圈养和笼养部分畜禽粪便均全部作为农肥使用,而牛羊以放牧为主,粪便多数散落在山坡草地上,这些粪便随雨水进入地表水,对饮用水源地有一定的影响。
3.2.2 种植业面源污染负荷核算
全县饮用水源保护区粮食及作物类型有水稻、小麦、玉米、豆类、油料、棉花、蔬菜等,种植面积约6705公顷,肥料施用量每年施用尿素1206.9吨,过磷酸钙8045.9吨,碳酸氢铵9051.7吨。不合理的施用方法对水源地有较大的影响。
3.2.3 水产养殖污染负荷计算方法
过去几年,全县饮用水源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水产养殖和网箱养殖。近年来,随着力度的不断加大,大部份群众的水源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现在绝大多数水源地已经基本取缔了水产养殖,逐年在恢复了饮用水源的功能。而在及少数水源地内上游段或水源地内仍存在偷投行为,很难保证了饮用水源安全。
4.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分析
近年来随着乡镇集中人口的不断增加,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在饮用水源地工程建设和管理上已经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工程设施严重老化,工程供水功能受到严重威胁;二是水源保护区管理上存在弊端,相关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三是水源保护区内污染现状底子不清,特别是集雨方面的污染缺少准确科学数据;四是缺少备用水源。
4.1 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技术方案
为保障实施效果,应制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方案,重点内容包括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督管理自身能力建设。
4.1.1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针对目前水库保护区的界碑、界桩和宣传警示牌等老化和破坏情况进行调查更新,对原先尚未设置或根据现在情况需要设置的地方进行增加设置。针对目前人畜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或与水库相邻的道路侧必要时进行铁网拦截工程,同时建议对水库的一级保护区内设置隔离带,降低人员、牲畜随意进出水库一级保护区内而造成随水质污染风险。
4.1.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必须因地制宜,切忌搞一个模式,具体必须结合当地的地理特点,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最好是遵循生态循环、能源综合利用的道路。对于有较多农田或需要较多有机肥料需求的农家院,可以采取厌氧法处理后制成有机液态肥料进行还田;对于靠近水源地,没有综合利用去向的村舍则建议采取生化法处理,处理后废水回用;对于距离水源地较远,有现有的湿地或池塘的村庄,建议使用氧化塘法或人工湿地法处理。
4.1.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措施
要在周边村社中设置集中垃圾中转站将垃圾收集后清运到垃圾转运站进行集中处置。各地垃圾处置场必须建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外。
4.1.4面源处理措施
农田径流控制工程:农田径流是农田污染物的载体,大量地表污染物在降雨径流的侵蚀冲刷下,随农田径流进入保护区,对保护区水质产生影响。农田径流污染控制工程主要是通过坑、塘、池等工程措施,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流失,并通过生物系统拦截净化污染物。
农业生态工程:在保护区内规划实施以控制农、化肥等化学品使用量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工程建设,减少因施用农用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农业清洁生产。
农村能源替代工程:通过推广能源替代工程,减少农户的用柴量,减少植被的砍伐,保护植被并加快生态的修复。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就是很好的替代能源。
4.1.5 规模化养殖场处理措施
为保护水源地的水环境功能,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禁止在各个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新规划养殖场。
4.1.6 污染点源处理措施
工业污染点源治理的主要目的是减少CODCr的排放、其次是削减氨氮。禁止在各个水源地保护区内新建污染企业和关闭或搬迁老污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