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于南水北调,经过多年的激烈争论,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经过充分的协商,国家已经做出了实施南水北调的决策。对于过去有过争论,现在已经决策了的问题,就不去谈了。还有些问题,目前还在进行研究或讨论的过程中,如南水北调工程的水价和调度管理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自然会有合理地解决,不是什么大问题。我在这里还是想谈一下与流域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关的问题。
第一、 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的北方广大受水区域,目前实际上已经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特别是广大的华北平原,长期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区域的经济发展。包括深层地下水大幅度下降,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地恶化。这固然是由于区域水资源不足使然,然而在过去的发展中、经济结构不合理、水资源的浪费,超出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也是重要的原因。在今后如果不解决受水区域自身存在的问题,过分地依赖跨流域调水,即使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增加,也难以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为调水成功就解决了大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首先解决本地区的节水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使受水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第二、南水北调工程调来的是救命水,要充分作好用水计划。
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后,受水区域的缺水问题将得到缓解,必然会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并有可能刺激耗水产业增长。这样就有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新一轮的水资源危机,耗巨资兴建的南水北调工程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只不过是刺激了一下受水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依然是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从根本上说,受水地区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是社会自己本身的问题,调水解决不了社会机制本身的问题。在受水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很多地区水源严重污染,饮用水质威胁居民身体健康的情况下,首先把调来的水作为救命水,优先满足生活用水和城市用水。特别是中线的优质水,要用到最恰当的地方。如果作一个比喻,目前的受水地区可以比作是一个不健康的人,自身功能失调,而南水北调工程可以比作是输液管,在需要的时候适当输液可以帮助恢复健康,但是如果将输液当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则永远不能属于健康状态。
把南水北调的水比作救命水,一方面说明它的重要性,在受水区域出现水危机时,调水可以缓解危机,保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调水的成本较高,而且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与受水地区的原有水体有所差别,还很难普遍地用于改善受水地区的生态环境,但是调来的优质水可以替换等量的城市用水,这部分水可以考虑优先用于改善生态环境。由于调水的重要性和高成本,在调水和用水过程中必须注意水的保护,防止浪费和污染,首先要作好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计划。
第三、 用调水的契机作好受水区域的生态修复规划。
南水北调的受水区域主要在黄淮海大平原,在近半个世纪的开发中,成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美丽、富饶的华北大平原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而且生态环境的修复不仅需要一定的水资源,还需要有较长的时间。南水北调无疑给华北大平原的生态修复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增加受水地区的水域和绿地面积,减少沙尘、增加湿润性,提高人居环境的舒适度,逐步地增加生物多样性。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现这样的基本生态环境目标应是起码的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所以在今后的用水计划中如何通过节约用水保障生态环境用水量,仍然是最重要的课题。但是在华北大平原地下水严重超采的现状条件下,实现这一目标的困难也是相当大的。而且,很多人认为在水资源如此紧缺的条件下,谈论保障生态环境用水是不现实的,从眼前的利益出发这种看法无可厚非,但是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这种观点又是非常有害的。所以即使在实现了南水北调的情况下,也还是要以调整为主调,适当地抑制社会的用水需求,优先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再概要地总结一下我的主要观点: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受水地区应对水资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调水不能解决受水地区社会发展机制本身存在的问题,受水地区不能过分地依赖调水,而是应当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所创造的有利条件,抓紧对社会发展机制的调整,实施以增加流域水绿面积为主的生态修复,提高流域的安全度、舒适度和富裕度。如果借调水之机,盲目发展经济,则可能失去流域生态修复的难得机会,而且不久就可能出现新一轮的水资源危机,后果可能比现在还要严重。
作为受水地区的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抓紧以流域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扩大水利行业的视野,发展大水利,积极介入以流域为单位的国土综合整治规划,编制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以此为基础指导流域内的省、市编制地方可持续发展规划。为实现这一目标,流域管理机构在体制、功能、管理权限等方面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强化流域管理是实现以流域为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