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黑龙江省灾后重建家园对策研究(1)程力学毕业(2)

2014-03-11 01:21
导读:二、黑龙江省灾后重建家园理论依据 洪灾过后,重建家园成为黑龙江省各界人士的共同心愿,如何科学布置重建家园工作,成为黑龙江省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黑龙江省灾后重建家园理论依据
  洪灾过后,重建家园成为黑龙江省各界人士的共同心愿,如何科学布置重建家园工作,成为黑龙江省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重建家园的涵义界定
  “家园”的界定:从农业聚落到生态型人居环境
  仅从字面理解,“家园”无疑是一个产生于农业社会的词汇,是由人的居住实体“家”及其从事农业生产的“园”共同构成的环境实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社会已不是单一的社会形式,“家园”的内涵与外延也随之有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成为一个文学化了的具有修饰意义的词汇。
  但是,如果将“家园”仅仅理解为一个文学词汇,无疑是不全面、不确切的。实际上,“家园”已经逐渐衍生为一个具有相当广泛意义的具有科学性的词汇,其所指应当是特定人群从事生产、生活的特质和非物质的环境总和,即目前规划、建筑、地理等学科正在深入研究的“人类聚居环境”(简称“人居环境”或“人聚环境”)。从广义上讲,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居住的生存环境,从狭义上讲,人居环境特指建筑等人工建成的环境。
  人居环境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而发展的。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农业之后,人类第一次有了定居下来的可能性,许多萌芽状态的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定型的乡村,产生了第一种类型的“家园”:乡村型聚落。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手工业和商业,进而随着商业不断繁荣和扩大及手工业、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以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第二种类型的“家园”:城市型聚落。人居环境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时至今日,从原始农业聚落到超级城市、巨城市、城市集聚区、大都市带等人居环境形态在世界上都能够找到。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人居环境发展中最大的矛盾。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人居环境是由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产物,人居环境的发展,也由最初的“逐水草而居”到混凝土式的城市发展到今天人类共同追求的人工与自然充分协调的生态型人居环境。
  所以,“家园”是以人类居住为核心,因人类生存需求而构筑的物质实体和非物质实体,是由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形成的人类生存空间。
  2、“重建”的涵义
  今夏洪灾之后,“重建家园”成为党和政府及各届人士特别是灾区人民的共同心愿。“重建”的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安置灾民,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①物质方面的“重建”
  人工环境的“重建”。这是“重建”中的重点,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的住宅、工厂、公共建筑、基础设施、景观设施等人工建筑物、构筑物的建设,为居民营造基本的生存空间,奠定“家园”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环境的“重建”。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不仅破坏了人工建造的环境,而且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原有适应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变得相对恶劣。仅凭借自然界自身的调节能力有时已不足以恢复原有的平衡,所以必须经过人类外加的力量,使之恢复原有的或达到更好的生态状况。这是“重建家园”中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之一。
  ②非物质方面的“重建”
  非物质方面的“重建”,即通常所指“软环境”的建设工作,它包括灾区人民精神生活、生存空间氛围、对未来的认知等多言面的因素,其中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生存空间氛围的“重建”是灾区“重建”工作“软环境”方面的重点。
  总之“重建家园”不仅仅是简单地恢复受灾前原有的一切,“重建”应当是站在更广阔的时空范畴内,站在更高的视角上,为灾区人民环境的发展提供优化空间。简言之,要“重建”一个既符合当地人民生活习惯 ,又能适应当代文明和未来发展的“家园”。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国内外重建家园的理论与实践
  1、国外经验
  ①美国
  美国人少地多,人口密度较低,其居住在洪泛区内的人口仅为3000万,美国对洪水采取的是回避的方式。
  5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加强洪泛区管理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洪泛区的土地价格便宜,投资少、效益高,所以很多商人愿意在此投资。但是,国家为了防洪却要花费大量的财力,间接地表现为用国家的财力保护了小部分人的利益。为此,国家规定了在洪泛区投资事业其财产保险费率大大高于一般地区,通过提高保费率这个经济杠杆增加投资的成本,促使人们主动回避洪灾,从而为防洪提供条件,避免了重建的巨大损失。
  ②日本
  日本的洪泛区占国土面积的10%,在洪泛区内集中了全国50%的人口和全国70%的资产。日本的洪水流域一般只有几百平方公里或几十平方公里。因此,日本的防洪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不让洪水泛滥,采取筑堤坝的办法,标准一般可防100至200年一遇的洪水;二是建立整套的洪水预警避难系统,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经常进行防洪演习,还设计了避难图,让公众知道洪水危害的程度、进展的速度和紧急疏散的路线,告诉人们如何避难。日本是在1960年专门立法,从国家财政收入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治山治水。由于防洪标准较高,所以洪水造成损失相对较小。限于狭窄的国土,日本重建多为原址重建,以提高防御能力为主要防范措施。
  2、国内经验
  ①三峡移民工程
  三峡移民工程是我国最大的一项“重建家园”的工程,涉及19个县市、106个集镇和近5万多平方公里水陆域面积上近1400万人;其中移民118万多人。1992年开始,三峡库区移民和城市(镇)迁建工程开始,将进行到2013个。另外还将淹没文物古迹44处,其中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6处。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到2010年的时间段中,库区主要城市(镇)平均用地将扩大5倍,平均人口规模增长2.75倍。
  据有关专家统计预测,由于耕地较少等限制因素,移民工程将2/3的农村移民安置进入城市(镇)。三峡移民工程将大大地提高三峡库区的城镇化水平,是一个特殊形式的区域城镇化过程,同时对改善库区自然生态环境也是一个机遇。
  有关专家认为,限于各种条件,三峡地区城镇的发展将会局限于长江沿岸,长江将作为三峡地区最重要的发展轴。这条发展轴将集航运交通、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旅游文化长廊等功能于一条,所以不能简单地仅注重大量发展城市(镇),集聚人口,推进工业化,而是应以“点――轴”开发为基础,同时沿中心城市和长江主轴向纵深地区延伸,使沿江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沿交通轴伸向内陆的贫穷地区,形成城镇化的“次轴”。主轴与次轴结合,再与纵深地区的陆域交通连结,形成城市(镇)体系的“鱼骨式”网络骨架。这样,既有利于三峡地区城镇化进程,又便于长江其它功能的发挥。
  ②安徽灾后重建
  1991年我国淮河流域、太湖流域、松花江流域、长江流域、长江中游及淮河支流、沂沭泗水流域等先后发生洪灾。其中安徽省属受灾最重省份之一,全省27万间房屋倒塌,其中50万全倒户倒房165万间,近千万人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
  安徽省迅速明确了灾民建房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贯彻生产自救方针,坚持以自力更生、互助互济为主,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做到统筹规划,远近结合,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经过努力,至1991年11月10日全省50.18万全倒户全部解决了过冬住房。至1994年全省90%以上的倒房户都住进了统一规划后新建的砖瓦房。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安徽灾后重建中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坚持统一规划,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②坚持灾后重建工作有新的起点,将灾民建房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房屋建筑上永久性住房一定是砖瓦结构;③坚持“一步到位,分步实施”的灾民建房方针,量力而行,能建主房建主房,不能建主房先建附房,或先打楼房的基础,分步实施,分年建成;④坚持把灾后重建和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带动乡镇建筑业和乡镇建材业的发展,同时和发展庭院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⑤坚持自力更生为主,明确提出了灾后建房资金筹措坚持灾民自筹为主,保险公司赔一步,亲戚朋友借一步,银行贷一点,国家适当支持一点的“一个为主,四个一步”的办法;⑥建房施工中,专业队伍作技术指导和灾民建房户在工料上辅助相结合;⑦灾民建房中坚持对灾民建房统一管理 ,统一技术指导,确保灾民建房质量,有的地方还提出统一供料,保证建材质量;⑧群众发动广泛,灾民建房热情高,积极性大,信心足,在灾民建房工作中,注意把政府的有效组织和农民的积极主动参与相结合;⑨抓好试点,取得经验,指导全省灾民建房工作;⑩社会各界重视和支持灾民建房工作。
  ③唐山灾后重建
  唐山市于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地震是世界近代地震史上死亡人数最多,损失极大的灾害事件之一。其后唐山的建设体现了成功的重建对策,今日唐山成为具有综合减灾能力的新城市,并因“科学而热忱地解决了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杰出典范”于1990年11月13日获联合国颁发展的“人居荣誉奖”。
  唐山综合减灾能力主要表现在:①总体规划贯彻建设小城镇方针,落实一系列减轻城市灾害的战略措施;②因地制宜落实“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保护环境、减轻污染、避灾疏散”的原则,对城市土地作了科学的功能分区,划出不同地区条件采用的建筑结构类型、建筑层数、划出不宜进行建设的地段范围,作为城市造林绿化带;③按照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影响小区划所确定的地震烈度设防,并根据不同建筑功能采用不同建筑结构类型,使之达到“小震不坏,大震可修,中震不倒”的抗震设计原则;④城市生命线工程在各种灾害来临时能保证正常运行;⑤防止城市灾害连锁反应,例如防止城市地震灾害诱发火灾,按抗震要求加固了城市上游的陡河水库,加大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另外,唐山重建中也考虑到非工程对策,尤其是社会目标综合机制(防灾的技术手段、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等。
(三)历史经验的分析总结
  1、对人居环境发展认识过程
  人类已走过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走进了生态文明(后工业文明)时代,对人居环境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农业文明时代,人居环境的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人类居民点多选择自然条件优越、地势高亢而且靠近水源的地点建设;工业文明使人类有了较强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居环境中人类斧凿的痕迹越来越重,人居环境中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也有上升的趋势;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人类逐渐走上了人与自然合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在对自然规律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更加协调地共同服务于人类,生态型人居环境成为一种发展共识。
  2、防灾减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对于自然灾害应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预测――防灾――减灾”系统的建立和健全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要逐渐健全防灾减灾的社会、经济、工程及法律等措施,同时应具备一套完备的自然灾害快速反应系统。
  3、“重建家园”应体现地方性和现代化生活方式
  国内一些地区“重建家园”的经验和教训表明,重建工作首先应符合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注重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应引导这些地区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应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避免照搬其它地区的重建模式。
  4、“重建家园”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不能仅仅关注住房问题
  灾民的住房问题无疑是“重建家园”的重中之重。它涉及到得建居住系统基础设施,能源、防灾、减灾系统等支持系统,社会设施、城市经济建设与社区管理、地区资源利用与保护等自然系统,土地水等资源利用与保护等自然系统,以及联系各系统之间的各种因素。如果仅仅关注住房问题,无疑不能系统解决灾区的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重建家园”中应在解决灾民住房的前提下,采用综合性的措施,重建并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硐室爆破在芹山水电站大坝施工中的应用(1)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