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灾后重建家园对策研究(1)程力学毕业(3)
2014-03-11 01:21
导读:三、全省灾区人居环境的总体规划与建设对策 1、“重建家园”与全省人居环境优化 (1)背景:“二元化”的人居环境发展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人居环境
三、全省灾区人居环境的总体规划与建设对策
1、“重建家园”与全省人居环境优化
(1)背景:“二元化”的人居环境发展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人居环境的发展一直存在比较严重的“二元化”特征,即城市和乡村无论在资源投入方式、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在社会发展政策及人们的认识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目前,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较快,城乡之间的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但是黑龙江省由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发展历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二元化”特征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寒地、边境、资源型是黑龙江省人居环境发展的重要背景和主要特点。黑龙江省开发比较晚,自然经济的特征相对全国其它地区较弱。全省大规模的开发始于本世纪初,建国之后黑龙江省人居环境伴随着以煤炭、森林、石油、土地等国土资源大规模开发和以重型机械工业为重点的生产力布局而迅速发展。较快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资源型城市的崛起是80年代以前黑龙江省人居环境发展主要特征。80年代以来,沿边、沿江的开放开发使黑龙江省的口岸城市发展迅速,同时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乡村人居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目前黑龙江省人居环境的宏观发展已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乡村城市化即逐步减小人居环境发展的“二元化”特征,成为本阶段人居环境发展的最重要任务。
从本次洪灾造成的损失也可以较为明显地表现出“二元化”特征的影响。受灾地区多数为以农牧业为主,资本赋存量低的地域,大、中城市的防洪能力明显高于乡村地区。可见,促进乡村城市化是目前重建家园工作中重要的目标之一。
(2)“点――轴”模式开发的沿江城镇体系布局
中国大学排名 黑龙江省的生产力布局是以铁路为主干轴,以大中城市为“增长极”的较为典型的“点一轴”开发模式。从实践来看,“点――轴”开发模式仍然是我国及黑龙江省目前发展阶段行之有效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长江作为我国的“黄金水道”,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生产力布局重点地域,其开发、开放的步伐正日益加快,浦东的大力开发、重庆直辖市的设立、三峡工程开工等重大决策均是围绕这一“黄金水道”展开的。
黑龙江省是长江以北水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但是限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条件、国际
政治格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良好通航条件的嫩江、松花江、界河黑龙江、乌苏里江以及牡丹江、呼兰河等中小河流均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堪称黑龙江省“黄金水道”的嫩江、松花江的开发程度仍然很低,“江海联运”等对外开放的功能仍需进一步加强。另外,从本次洪灾中也明显暴露了黑龙江省沿江防洪等设施的薄弱。
从促进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出发,黑龙江省各江河的开发宜采用“点――轴”开发模式。
“点”的开发重点是加强沿江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嫩江、肇源、木兰、通河、方正、依兰、汤原、桦川、绥滨、富锦、同江、抚远、呼玛、逊克、嘉荫、饶河等重点城镇的建设,使其成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同时,应促进沿江的乡村城镇化进程,坚决贯彻省政府关于“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发展方针,将沿江各市县中散乱分布的“点”逐渐整理,使之发展成为城镇型或具有城镇生活特征的社会经济增长极。
“轴”的开发不能简单地采用一般“交通轴”的开发模式,应将航运、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旅游开发等统筹考虑。“轴”的水域开发应首先保护航运的通畅和沿江各级城镇的用水,加强对水域中的各类建、构筑物的有效管理,避免沿长江出现的桥梁无序建设的状况以及水域的严重污染。“轴”的陆域开发首先要处理好“两条线”(即防洪大堤)和“两大片”(即大堤两岸的平原)之间的关系。陆域中首先必须留出足够的湿地保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行洪的需要,必须修筑相应的防洪设施以保证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安全。陆域的利用特别是城镇居民点的建设应体现集约性的原则,同时应保护和建设“两条线”和“两大片”的景观,以利于沿江的旅游开发。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点”和“轴”的开发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前黑龙江省重建家园工作中应处理好“点”和“轴”发展关系。近期应利用重建的契机优化区域人居环境中居民点体系的布局,加快灾区的城镇化进程,同时应逐年加强沿江防洪设施,搬迁规划行洪区内各类建筑物等不利于防洪的设施。
2、科学规划布局灾区居民点
灾区居民点的重建规划布局,应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统一起来,并以此为契机,通过大规模的迁建,解决基础设施欠帐和诸多人居环境的发展问题,运用“五定”综合集成方法,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1)规划方法
灾区居民点的重建应遵循“五定”综合集成方法:①定性,即科学认识居民点在区域内的地位和其承担的职能;②定量,在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居民点的人口和用地规模;③定位,正确选择居民点的位置,使之既能满足灾民生活方式的延续与转化又能为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条件;④定景,明确居民点的景观定位,使之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又能体现现代化方向;⑤定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灾后重建家园的各项措施,为迅速建设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提供依据。
(2)分类控制类型
总的来讲,灾区居民点应重新规划。过去那种自发的、零散的、不择地理条件修建起来的农舍,必须重新组合;居民点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自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防灾能力;居民点体系要参照不同等级的洪水位,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保护环境统筹安排,综合治理,要在保障当地防洪、分洪、蓄洪的前提下确定其层次、结构、规模和布局。
根据受灾居民点的不同位置和特点,其恢复重建可分为四类控制:
①将分散的自然村、中心村集约成为新的集镇。这是一种特殊的城镇化过程。为满足行洪需要,同时也为灾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应积极推荐这种控制类型。洪灾使农民失去了部分土地,其
就业、生活来源成为基本要求。受灾地区一般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第二、三产业基础薄弱,所以这种特殊形态下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应注意以下问题题a、生活方式的逐步城镇化,应随着集镇工业的发展,逐步实现平浣行洪;b、在新建集镇,人均用地既要考虑到过渡型生活方式的影响,适当照顾农民的生活来源,包括庭院经济的发展,又要本首生态保护的思想,尽量减小对现有植被土地的占用;c、在集镇结构、组团结构、住宅开发等各方面应强调城镇化特征,为集镇未来真正的城镇化和加强生活方式的引导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d、做好工业结构的培植和镇区内生产结构的调整工作,扶持乡镇工业的发展,在技术,政治方面给以支持,改善区域交通结构。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②依托现有城镇,将水淹区居民向高处迁移。这种控制类型本着为居民负责,为城镇未来发展负责的原则,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设想一种较理想的,具有可行性的滨江水淹区的未来形态、功能模式,并通过一系列相应的引导,激励政策,逐步实施,促进城镇的整体复兴,为城镇现代化提供良好基础。
③自然村就近向高岗地区迁移。这种情况虽然与村镇建设的指导思想有矛盾,但一些实际问题也须加以考虑。第一,如果向中心村或集镇搬迁,原有土地等的归属就会产生某些变化,由于耕作、养值业习惯等原因,会给农民造成诸多不便;第二,集中后农民耕作的往返距离加大,增加了劳作时间管理成本;第三,土地所有权的变更会产生一些肥沃程度,面积等方面的差异,很难避免矛盾。基于以上原因,部分灾民不愿向较远的中心村或集镇集中,宁愿选择就近高岗地区。这种情况,应尽量说服引导,同时应注重各居民点与中心集镇的交通设施改造。这种控制类型应坚决避免零散建设,可以做为临时越冬和近期的建设形式。从长远发展看,这种控制类型应为下一步集中规划建设创造条件。
④异地安置。黑龙江省开发较晚,相对于其它省区可利用的“四荒”用地较多,资源的开发潜力较大,另外,国营农场等部门的特殊体制也为异地安置提供了条件。异地安置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必须做好被安置灾民的思想工作,其次要安排好他们的生活。更重要的一点是异地安置中的资源一切必须符合生态环境的治理的要求,不能以破坏生态的代价进行灾民安置。
(3)加强农房建设管理
本次洪灾造成了184.1万间房屋的损毁,倒塌房屋86.17万间,其中90%以上为农村房屋。农村房屋多为分散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房屋没有设计,只凭业主口头授意由工匠施工。不少农民在建房中重量不重质,基础浅埋,主体单薄,使用的材料和构件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工匠在建造楼房中仍保持建造平房的传统方法,使砖墙不仅强度低而且稳定性也很差。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灾后重建中房屋建设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新建住宅特别要重视质量,应从基础、结构、材料等多方面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业化,加快建设进度。应杜绝只顾量而不顾质,必须保证房屋结构的安全和具有良好的坚固性。
②村镇建设群中,应有适当比例集中、高大的避洪建筑物,如学校、医院、影剧院、工厂、仓库等,最好是平顶的,洪灾时可以作为临时避难所,而且这些建筑物的外墙要有防火爬梯,水灾时人能沿爬梯爬上屋顶求生。
③要提高灾区居民点基础设施的安全度。洪区居民点的供水、供电、通讯、供粮等基础设施一定要确保。电厂、输电线路、水厂、泵房等要建在高地上,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其安全,以便在灾害突发时保证水、电等的正常供给。
④房屋体型应简单且与洪水流向相协调,尽量减少阻力。要加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加大刚度。尽量不采用土坯房和空斗墙。
⑤由于资金不能到位建成楼房时,设计中要为今后加层在地基及主体结构中留有余地。
⑥新建住宅要依据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的施工图进行施工,要选择具有资质的施工企业承建,严格制止在施工中偷工减料或转包。
⑦对成片建设的农村房屋,当地质量监督部门要进行监督检查,工程质量达到标准方可交付使用。
⑧灾后重建的试点居民点应充分体现小康型、生态型、现代化的城乡建设趋势,同时应体现地方性特色,并同适度规模经营的生产模式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
灾区居民点布局分类控制类型表
类 型 适用范围 控制政策
将分散的自然村、中心村集约为新的集镇 灾区各级、各类自然村、中心村 重点发展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依托现有城镇和中心村向高处迁移 区位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城镇和中心村 一般发展
自然村就近向高岗迁移 远离城镇和中心村,迁建困难较大的自然村 严格控制
异地安置 原地重建已无可能,或有关部门统一安置 一般发展
四、灾后重建各阶段规划建设的重点
1、
应急预案编制
灾后应立即编制应急预案,指导应急救灾任务。应急预案即对突出事件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 。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指挥系统;建立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抢修保证体系;建立协调作战保证体系;建立灾时生产运营或保证体系和后勤保障体系;建立减灾整备体系。
2、灾后近期建设要点
首先应保障灾民基本生活需求,特别要建设灾民越冬房,保证灾民安全越冬;其次应为灾民开避生活来源和就业渠道;第三,应迅速组织技术力量对灾后重建居民点进行科学选址和规划布局;第四,应迅速组织力量保证灾区近期及下一步建设的物资供应;第五,做好灾后重建的试点工作。
3、灾后中、远期建设要点
重建家园中、远期建设应体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应逐步实现迁村并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对人居环境“二元化”的改造步伐,同时全省各级各类居民点应逐步建立健全综合防突减灾体系,将防灾、减灾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进行重点建设。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