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水利现代化问题的思考(1)程力学毕业论文(2)

2014-03-27 01:04
导读:五、水利现代化的内涵 从20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水利现代化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现代化至少应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含义: 1.现代化

五、水利现代化的内涵

从20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水利现代化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现代化至少应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含义:

1.现代化水利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首先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不能对水资源吃光用尽而不留余地,应该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北方的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四大河目前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均已超过国际公认的40%警戒线。其中辽河达到80%,黄河达到70%,海河流域不仅将本身地表水基本用尽,每年还要超采地下水40亿m3。这使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威胁。几大河流干流、支流经常出现断流状况;天然湖泊、湿地不少已经干涸并被开垦;30多万km2的黄海大平原上,到冬春枯水季节,几乎是一片黄土,罕见水迹。21世纪不能不抓紧进行南水北调(调长江水到黄、淮、海流域)等一大批调水工程以保持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平衡。南方一些江河水量比较丰富,但有些江河污染却很严重,有些江河湖泊已因污染而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历史上环境优美的富春江,受水质富营养化影响,水葫芦丛生,不但景观恶化还影响通航、发电。有些水产专家还提出了水域污染带来的“水域荒漠化“对水产造成重大损失。在新世纪中要从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入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全面考虑,而且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目标也应该是防洪、抗旱、供水、发电、通航、水产等等,使水的多方面效益都可以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供水的来源也要从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利用等统筹研究,不能失之片面。

从防洪的角度看,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发展很快,为了解决衣食问题,很多不宜利用的湖泊、湿地、陡坡林区都开发成了耕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划定的湖洼、荒地蓄滞洪区,现在不仅全部开垦成良田,有的已人满为患。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江河行洪河道愈来愈窄,河床愈来愈高,洪水位不断抬高,堤防虽然在不断加高,风险度也逐步加大,一旦溃口,损失惨重。今后为了防止江河上游水土流失的严重化,不能不对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并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江河中下游还要治理蓄滞洪区和湖泊、洼地,必要时要退耕还林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今后为了改变防洪的被动局面,必须对水土资源统一进行规划,有舍有保,既要保证堤防能抗御一定标准的设计洪水,在超标准的大洪水下还要给洪水的出路让出一些农田以容蓄洪水,避免灾害的扩大,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使人、地、水能协调相处。

2.现代化水利要求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包括信息工程使水利工程和水利事业的管理实现“三高”——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

这里所谓的高应该具有相对的含义,即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水准相适应,不是无限的高,例如:大江大河防洪工程的“高标准”只能要求抗御历史一般大洪水,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洪水(一般约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洪水。原因是第一经济上不合理,第二实际工程也难以达到。长江在上游建成“三峡”工程后,只能使荆江段达到抗御10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对下游的作用尚在探讨之中;其他如松花江、辽河、海河、珠江的西江等干流或主要支流上缺少修建大型调蓄工程条件的江河,如果把防洪能力提得很高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在新世纪中,受洪灾威胁严重的大江大河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将更加密集,经济更为发达,与20世纪同样的一次洪灾淹没损失将超过过去数倍。因此应该要求各大江河的防洪能力从只能防御普通洪水提高到能够抗御较大洪水或大洪水。一些重要的防洪保护区可以按本身的需要采取防护措施,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如大型、特大型沿江沿湖城市可以采取防护堤顶高程高于普通堤防1m以上,以确保城市对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达到一二百年一遇。从现实考虑,我国现有大中小水利工程质量和管理设施状况远不适应新的要求,现有工程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规划设计大多是按当时的要求考虑,而且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工程施工时未能达到设计要求,甚至不少是半拉子工程。管理设施更是因陋就简,大部分没有到位。工程交付使用后又因种种原因未能进行养护,老化失修严重。21世纪不但要对原有水利工程进行更新改造,还要对新建工程提高其质量标准,这说明实现水利现代化将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所谓“高效益”首先应从水利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全面作用来衡量。新中国建立半个世纪来,我国以占世界1/10耕地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水利功不可没。但是也出现了如上述的种种环境问题。今后要使世界1/5的人口生活过得幸福,并有持续发展的余地,则要求水利工程和水管理包括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管理、水工程管理等等,有更高效益,使人民群众普遍得到防洪保障、供水保障、水环境保障,使水利工作的效益更上一个新台阶。

3.现代化水利要体现出具有现代文明的“水文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在新世纪中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水利建设、管理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宣传先进的水文化。利用水利部门的优势结合水域、水工程宣传人与自然斗争、改造、协调、和谐以至形成山川秀美、物华天宝的过程,使人们得到启迪和教育,并可以支持人们生活环境的美化。现在有些地区已开展的水利风景区建设,也是在改善水环境过程中美化水环境。这方面不仅是水利部门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水文化”的形成既有软件也有硬件,青山绿水、碧空蓝天本身就会带给人们以美好的遐思。而宏伟的治水工程,亮丽的人文历史景观(也包括亭台楼阁和美术雕塑等等),都可以说是“水文化”的硬件,可以使人们得到感染,增加美的享受,也会提高人们现代化的生活水平。

六、对策

实现水利现代化需要更新观念,实现治水观念的现代化,需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水利基础设施的现代化;需要依法治水,科学管水,实现水管理的现代化。水利现代化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有一个长时期的过程。首要的还是思想观念上的更新,要与时代的要求和可能相结合,以辩证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研究各项治水措施;要和各流域、各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现代化的步伐统一起来。既要有长远的规划作为奋斗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安排。总之,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深化对治水发展规律的认识,扎扎实实地工作,使祖国大地旧貌换新颜,让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逐步地、全面地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满足人们对现代化的需求。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水的良性社会循环与城市水资源程力学毕业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