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工作的基本思路(1)程力学毕

2014-03-25 01:09
导读:工程力学论文毕业论文,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工作的基本思路(1)程力学毕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历经半个世

摘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历经半个世纪的研究,从水量丰沛的长江或远到澜沧江、怒江调部分水量入黄河,补充黄河水资源的不足,研究表明,这个总体思路是正确的。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认识不同,工作基本思路也不同,因此在总体思路中要不断调整具体工作内容。调水工程方案布局经历了三次基本思路的第一期工程,同时还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供水范围、经济分析和政策、管理的基本思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跨流域调水规划 环境评价 工程方案 供水范围 经济评价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我国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研究从湿润、半湿润的西南地区,水量丰沛的长江或远到澜沧江、怒江调部分水量入黄河,解决干旱、半干旱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对水资源合理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研究中,虽然有时具体内容有所补充、删减,但是对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宏观格局的认识是正确的,及早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研究是有远见卓识的。

1 调水工程方案布局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工程方案布局工作的基本思路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换。

1958~1961年,根据上级指示,黄委组织了1 000多人次到西部地区进行查勘,范围东至四川盆地西部边缘、西达黄河长江源头、南抵云南石鼓、北到甘肃定西,约115万km2。研究的调水河流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涪江、白龙江。主要代表性方案有:从玉树附近金沙江调水至积石山附近贾曲入黄河的玉—积线,金沙江恶巴调水至洮河的恶—洮线,金沙江翁水河口调水到定西的翁—定线,金沙江石鼓调水到渭河的石—渭线,怒江沙布调水到定西的怒—定线。这个时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①调水量大,以上各调水线路年调水220亿~1 400亿m3;②全部采用自流方式,以避免建设大型动力电站,但需要筑高坝,以壅高调蓄水位,如怒—定线,最大坝高达630 m;③认为开凿隧洞,特别是长隧洞,技术上几乎没有可能,因此采用傍山开渠输水,这样,输水线路过长,石—渭线长6 244 km,翁—定线长6 808 km。

1978~1996年,黄委又组织多次西线调水查勘,并对1958~1961年的西线调水工程方案布局进行分析,认为:①通过以往工作,对整个西部调水已有一个宏观、全面的认识,提出的总体布局框架有较好的控制作用。②引水点愈靠近下游,可调水量愈大,则工程规模愈大。从技术经济角度考虑,调水量和工程规模应有一个适当的限度。③西北地区缺水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与之相适应,调水工程也应由小到大、分期开发、逐步扩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工作的基本思路有如下转变:在原来的大范围、大工程规模、大调水量的总体布局框架下,缩小研究范围。提出从距离黄河较近、调水量适宜、相对工程规模较小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三条河共调水200亿m3,并由此研究相应的调水工程方案布局。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一次大转换,从研究115万km2大范围地区缩小到30万km2。

国家计委、水利部和专家们肯定了这个思路。1987年7月,国家计委从开发西部的长远战略考虑,决定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并将此任务列入“七五”、“八五”计划。10年的超前期规划研究认为,输水线路采用明渠方案的突出问题是:调水地区山势陡峻,高边坡开挖工程量大;大的地质构造断裂多顺河发育,傍山开渠,存在整体稳定问题;褶皱裂隙发育,存在局部泥石流和塌方问题。调水方案若以年输水100亿m3计算,则流量约400 m3/s;以5 m水深、1 m/s流速计,水面宽达80 m。这样宽的明渠,地处地质条件复杂、基本无人烟的山区,尤其是大雪封山的冬季,某一局部出问题,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国内外长隧洞施工技术发展很快,采用掘进机开凿长隧洞,质量好,效率高,一次衬砌完成,技术上可行。于是,工程方案布局,采取在海拔4 000 m左右的调水河流上引水,以115~130 km的隧洞穿越巴颜喀拉山。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二次大转换,从以长明渠输水改变为相对较短的隧洞输水。

1996年7月~2001年6月,开展了5年规划阶段的工作,这是10年超前期规划研究的继续,其工作思路主要是:①自流。经对抽水方式与自流方式比较,主要为避免在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建设大型动力电站,故采用自流方式。②下移。海拔4 000 m左右的地区严重缺氧,勘察、规划、施工、运行、管理困难很大,故将调水工程方案布局整体下移到海拔3500 m左右。该区有森林、农田,适宜于人类活动,对施工、运行、管理都有利。虽然隧洞较长,但支沟多,可以自然分段,长洞短打。③集中。以雅砻江、大渡河5条支流组成的达曲—贾曲联合自流线路先行实施,后期再实施雅砻江、通天河调水的输水工程,都要从达曲—贾曲联合自流线路附近通过,引水工程高度集中,后期工程可充分利用达曲—贾曲线路的地质资料和处理措施,节省后期大量的勘测、交通及施工等基础工程费用。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三次大转换。由此确定了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规划思路,选定达曲—贾曲联合自流方案为第一期工程。2001年5月27~29日,水利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了规划报告,赞同这个思路,并同意第一期工程及时转入项目建议书阶段的工作。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水资源需求管理——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内容(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