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疗法:论中学心理咨询的新方向(2)
2013-06-17 01:05
导读:通常,希望水平较低的中学生往往眼里只有一个大目标,他们不愿意将大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也缺乏目标分解的能力。他们认为这是在做无用功,认
通常,希望水平较低的中学生往往眼里只有一个大目标,他们不愿意将大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也缺乏目标分解的能力。他们认为这是在做无用功,认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步到位。因此,在咨询时,我们要引导其了解目标分解的意义,只有真正理解目标分解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进行目标分解。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后,通常小目标通过努力后更容易完成,小目标的完成会使学生及时体验到幸福感,从而增进他们的自信,形成良性循环,促使他们最终完成大目标。
寻找替代方法是指在目标实施过程中遇到无法改变的挫折时,通过学习新的技能、寻求帮助或适当审视调整目标等来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替换原有的方法。在中学咨询中,我们发现希望水平较高的学生通常很容易就能找到多种达成目标的方法途径,而希望水平较低的学生在寻找替代方法时显得比较困难。心理教师可以与来访学生共同探讨原有的目标并对当前方法受阻的原因进行分析,引导来访学生探寻可能的替代方法。寻找替代方法并不一定是要在实际的行动受阻后进行,心理教师可以在目标分解后借助于冥想技术和空椅子技术,在
放松的情境下,让来访学生尽量自然地想象在目标完成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在每一步完成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挫折,哪些挫折是可调整的,哪些挫折不可调整。整个过程就如同在来访学生的脑海中演绎故事和放映
电影一般,以此加强来访学生的路径思维能力。
4. 对来访学生进行动力思维的培养
在中学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希望水平较低的学生动力思维明显不足,他们在目标确定和方法选择后往往很难按照原定计划实施下去。动力思维提供了目标追求时所必需的驱动力。在这个环节,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回顾成功经验、发展积极的思维、选择难度适当的目标和榜样示范等方法来加强来访学生的动力思维。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成功的经验。心理教师可以让来访学生讲述过去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事情,尤其是逆境中成功的故事。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生并不是没有过成功,而是不善于发现自身的成功,他们一直沉迷于挫败感之中,因此无法发现自身成功的一面,心理教师需要及时加以鼓励;如果来访学生的确没有成功的故事,就让他们讲述生活中有过的积极情绪。回顾成功经验或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他们把注意力转向积极方面,从而加强动力思维。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训练。希望水平较低的学生在评判事情的时候通常采用消极的思维方式,消极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他们错误评价的形成,会导致动力的不足或无动力。消极的思维通常还和走极端联系在一起。心研究表明,合理归因的训练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消极思维方式。心理教师可以引导来访学生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对一些挫败进行合理归因训练,通过合理归因的训练增强自信心,从而增强积极思维和动力思维。另外,我们还可以借用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lbert Ellis)的情绪ABC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基于对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直接引起的。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心理教师可以引导来访学生用ABC理论对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进行分析,通过多次分析全面认识事件,增强自身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培养其动力思维。
再次,选择难度适合的目标。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当学习任务高于来访者现有的知识水平,又能通过努力达到时,该学习任务最能激发来访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把目标分解成难度适中的目标是增强来访学生动力思维的有效途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榜样示范法,引导来访学生查阅、学习身边和上通过努力战胜挫折后取得成功的榜样。对榜样的学习也能加强他们的动力思维。
5. 目标达成的与巩固
斯奈德等人在对希望疗法的研究中并没有设定目标达成的检验这个环节,实践表明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对目标达成情况的检验有助于来访学生动力思维的加强,已完成的目标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来访学生的分解目标部分完成或全部完成后,心理教师可引导他们对已经完成的目标进行分析,对已有的成果进行巩固,同时增强对未完成的分解目标的信心。对总目标完成情况的分析还有利于加强他们应对类似问题的能力。例如,当来访学生学习成绩目标实现后,心理教师可以引导他回顾和分析目标达成的过程,通过检验、回顾目标完成的情况提高他们的希望水平和巩固已有的成果。
三、希望疗法在中学心理咨询中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1. 灌输希望时强度要适中,避免负面效应的产生
灌输希望的目的是让来访学生对希望疗法的效果和未来生活的改善产生积极的预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心理教师通常会对来访学生采用“亮底牌”的技术,如向来访学生表明自己从事心理咨询的经验资历等;有的心理教师也会向来访学生讲述自己曾经用此疗法成功帮助过很多的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呈现资料的度把握不准,则会造成负面影响,过多的资历呈现可能导致来访学生认为老师浮夸,也可能会导致来访学生对心理教师产生盲目崇拜的现象,无论哪一种现象都不利于咨询的进一步推进。
2. 并非中学生的所有的问题均可用希望疗法
心理教师在运用希望疗法时要注意其适用性,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使用希望疗法,并非所有的咨询对象都适合采用希望疗法。我们在进行咨询时应全面收集来访学生的相关信息,详细了解来访学生问题的实质,当有迹象表明来访学生需要提高其希望水平时,可以优先考虑希望疗法。另外,心理教师还应结合来访学生的个性特征决定是否用希望疗法进行咨询,例如,种种迹象表明来访学生认知水平较低时,我们应该优先考虑认知疗法。
大学排名 3.在中学心理咨询中运用希望疗法时应结合其他心理咨询技术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相对立又互补,因此,作为其旗下的希望疗法在运用时并不排斥其他心理咨询流派。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有利于提升来访学生希望水平的技术均可以在希望疗法中运用。例如在目标分解时,希望疗法借鉴了行为疗法中的“小步子”技术,在动力思维培养时则借鉴了认知疗法中的情绪ABC理论和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中的榜样示范法。因此,各种流派的心理咨询技术,只要有利于提高来访者的希望水平,均可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