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2)
2013-06-22 01:01
导读: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下的、在某种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下的、在某种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我们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以其自己的学习理论为指导,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原本指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搭建支架:围绕当前学习问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
进行探索: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独立探索。在学生独立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加以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但要注意,教师的引导应逐渐减少,以使学生最后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
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情境性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因此,这种教学要求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作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以免使其远离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引导学生像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似地进行探索,而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因为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确定实际问题或真实性任务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问题或任务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因此,情境性教学又称抛锚式教学。情境性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如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发展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包括确定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和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等)。
协作学习:学生间进行讨论、交流,以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