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提升课堂品位 促进智慧生成(2)
2013-06-23 01:03
导读:第二,采用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根据积极学的观点,每个人都蕴含着积极的能量,需要我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
第二,采用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根据积极学的观点,每个人都蕴含着积极的能量,需要我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等积极心理品质。因此,以积极心为的心理健康课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力量和潜在能力,善于用发展的、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并对成功赋予了全新的理解,即成功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是心灵的成长。当学生学会了如何情绪、表达和展现自我、尊重他人及倾听他人时,他就是成功的,这时我们可以对学生加以鼓励,尽可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的热情。可以说,在心理教师积极的反馈中,学生的内在积极力量被充分开发,学习的热情得到有效提高,大大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位。
第三,巧用学生心理活页,鼓励学生全员参与。通过心理活页,学生可以记录自己的
心路历程,不断审视自我,思考自己的心灵成长,与心理老师进行情感交流,做一些成长练习等,充分巩固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效果。从学生的使用效果来看,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并积极探究、主动思考、大胆分享,从而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学生心理活页的使用不仅促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发展,也促进了心理教师的个人成长,真正让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位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注重课堂内容的建构性,提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品位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白板”,而是具有大量生活经验和先前知识的主体,这些知识与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这就是说,知识是学生以自身经验为基础主动加以理解和建构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遵循知识生成规律和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即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倾向。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品位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学内容需以学生的问题和生活逻辑为基点,关注学生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生活化。例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有段时间许多学生咨询的话题总和班级谣言有关,为此,我们专门设置了一节心理课《谣言引发的烦恼》,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特别乐于参与和分享,体验和感悟也比较深入,下课之后有位学生跟我说:“老师,你这节课上得太好了!”可见,品位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相联系,直接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正如杜威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学生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
品位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学内容是充分开放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因为时代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也会存有差异。同时,这种教学内容又是不可预设的,是处于动态生成之中的。如在《谣言引发的烦恼》一课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谣言显得义愤填膺,我当即决定改变教学内容,留给部分学生表达感受和澄清谣言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进一步加强了谣言者的体验和感受(原来谣言让他们这么痛苦)。课堂就是在这样的充分表达和分享中不断地生成新的认识和体验,恰似汩汩清泉不断流淌。
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课堂便有了生活之水的滋养,更加富有情趣和魅力。教师的智慧就在于能够设计开放、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创设充分的思考空间和表达机会,让丰富多彩的思考交汇在课堂上,让生命的体验在课堂中自然流淌,让闪烁智慧灵光的思想在课堂上驰骋,最终提升学生的生活智慧。
(四)巧用教学辅助手段,提升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品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现代技术以其难以替代的优势,已渗透到教育的每个角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主,对场地、设备等有一些特殊要求,所以,现代教学媒体的有效应用,可以保证活动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感染性,形成最佳的教学方法组合,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让课堂充满灵性。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参与,但是,多媒体手段走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把握使用分寸,用得恰到好处,这就提醒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需始终遵循多媒体手段的“辅助性”原则,处理好“华”与“实”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的心理教师为追求“新异”,在课堂教学中大搞教学包装,追求手段多样,甚至设置一些不适的图片、动画等,为吸引学生眼球而忘记课堂本身的目标,这种花哨的课堂必然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的课堂谈不上品位,有低俗化倾向。
概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位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丰富与开拓创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课堂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它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和教师的生命体验,这是师生用独特的体验、感悟、对话共同构成的成长平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高品位将值得每位心理教师用毕生的精力去探索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