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共情(2)
2013-06-24 01:10
导读:2.转化咨询师的位置,进入来访学生的角色 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共情的时候要转化心理位置,暂时抛 开心 理咨询师的位置,努力体会学生的性格,进入学生
2.转化咨询师的位置,进入来访学生的角色
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共情的时候要转化心理位置,暂时抛
开心理咨询师的位置,努力体会学生的性格,进入学生的角色,但又不迷失自己。罗杰斯曾经说过,共情意味着“理解来访者的私人世界,似乎它就是你自己的世界,但又不能因此而迷失心理咨询师自己”。共情是体会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它通常被描述为一个感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感受他人,感觉自己进入了别人的思想,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会他的情绪、信念、直觉、行为、认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所面对的都是学生,有的年龄非常小。如何进入他们的世界似乎是一个难题,对此咨询师应该掌握一些发展心的相关知识,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孩子的主要心理特征是什么,并在咨询的过程当中仔细地观察,耐心地倾听。此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在了解他们的性格和日常习惯以后进行共情便会容易很多。
3.在共情的同时保持咨询师的独立性
罗杰斯一再强调,咨询师在努力理解来访者的内心感受和意义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要保持咨询师的独立性首先咨询师要排除自己以往的经验和观念,在此基础上去真切地体验和深切地领悟来访者的内心感受。咨询师在以前的生活工作中可能遇到与来访学生相似的情况,甚至很有可能眼前的这个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也颇有相似之处。此时,咨询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相似不代表完全相同。在咨询过程中,如果咨询师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来访学生的感受混为一谈的话,势必会对来访学生有所误解,这样就会造成来访学生对咨询师的反感,损害已经建立好的咨访关系,不利于咨询的进行。另外,如果咨询师本身带着一些消极的情绪和认知的话,很可能会给来访学生带来负面的暗示,这样会妨碍来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表达共情
表达共情就是将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的感受,甚至是把来访者隐藏着的感受传达给来访者。当咨询师和来访者在一起时,要使来访者能够从咨询师身上感受到那种共鸣。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都是学生,他们的能力和认知发展都不及成人,因此共情的表达显得尤为重要。本人认为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共情表达分为“一个要点两个方面一个亮点”。一个要点是指咨询师要保持和来访者的步调一致,这是共情表达的基础;两个方面是指共情表达的两种方式,即言语式和非言语式,在表达共情的时候这两种方式往往联合使用;一个亮点是感来访者所未感,察来访者所未察,使共情的表达更进一层。
1.咨询师和来访者保持步调一致
在学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遇到的来访学生各不相同,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的人格特征和交流方式。这就需要咨询师根据来访学生的步调作出自身调整。与来访学生步调一致往往会拉近来访学生与咨询师的距离,增加来访学生对咨询师的亲切感,为咨访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当咨询师和来访学生步调一致的时候,咨询师也更能够体会到来访学生此刻的状态,从而自然地与来访学生共情。当然,这种一致的步调并不是刻意而为,而是当咨询师专注于来访学生时自然地调整。在一些咨询中,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害羞,交谈时会出现长时间的停顿,反应速度也较慢,这就要求咨询师放慢自身的步调;有的学生比较开朗并具有开放性,那么咨询师也要显得乐观一点;有的学生比较拘束和不自在,咨询师的交流也要相应变得稀少而有耐心。
2.言语式的共情表达
言语式的共情表达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经验不足的咨询师为了共情而共情。在表达共情时往往会对来访学生说“是的,我能够感受到”“我知道你很难受”等笼统的说法或者只是地重复来访学生的谈话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不免会产生厌烦情绪,觉得咨询师太做作,甚至有的学生还会认为咨询师对自己只是笼统应付而失去对咨询师的信任,对咨询师产生逆反情绪。S.Cormier和B.Cormier提出了运用言语传递共情的几种具体手段:(1)表示内心的理解。(2)讨论来访者认为重要的事情。(3)运用语言反映出来访者的情感。(4)使用言语连接或补充来访者表达不明确的信息。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非言语式的共情表达
在人际互动中,除了语言的交流外,很大的一部分是通过非言语的交流完成的。非言语的表达往往要比言语能传递更多的信息,非言语的共情表达在心理咨询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心理咨询中,通过非言语的共情,来访学生往往会更直观地感受到咨询师传递出来的关注与温暖,体会到咨询师的真诚。一般来说我们共情的非言语表达方式有三种,即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语音语调。(1)面部表情:当咨询师努力共情并成功地做到和来访者共同感受时,咨询师的面部表情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此时,共情通过咨询师的面部表情反射出来访者的内在情绪,帮助来访者顺利表达。(2)身体语言:国外的一些咨询师观察发现,共情可以通过手的姿势和其他身体语言得到表达。例如,当来访者担心冲突的时候,咨询师会紧握拳头;当来访者解决问题的时候,咨询师会为来访者松一口气。这些时候咨询师也许什么都没有说,来访者也没有对咨询师的反应作什么评论,但是咨访双方在那一刻都能感觉到彼此相互的联接。(3)语音语调:共情的语调表达,通常是当来访者悲伤抑郁时,咨询师的语调就会缓慢而低沉;当来访者心情开朗、语调振奋时,咨询师也会相应提高自己的语音语调。
4.感来访者所未感,察来访者所未察
心理咨询的过程包括理性和情绪两个部分。在学校心理咨询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是带着自身的情绪来诉说生活中的困扰。咨询师在倾听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层面上去分析,或只是用言语简单地表达支持。咨询师要想真正解来访学生,并让这种理解发挥效用。除了要表述出来访学生表面的感受以外,还要表述出来访学生深层次的感受,很可能是一些来访学生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感受。只有这样,咨询师才能够和学生达到一种深层次的共鸣,才能够真正进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探索自我,挖掘自身能量,发挥共情的最大作用。例如,一位来访学生对咨询师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每天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学习、语文、,周末还得练习弹钢琴……”咨询师:“听起来你在为你每天必须做的这些事情感到厌烦,并且为周末的休息时间被占用而感到生气。”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咨询师往往担心自己共情表达得不正确,所以在表达共情的时候往往只是对学生已经表达出来的情绪进行反应,而对那些咨询师自己感受到但来访者没有明显表达出来的情绪不作反应。这样做虽然避免了错误的共情,但也会失去一些和学生进行进一步联接的好机会。其实错误的共情也为学生提供了一次重新审视自己感受的机会,可以增进学生对自己的理解。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其实,共情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素养,是心理咨询师人格魅力与咨询技术的结合,更是一种需要用心去体验去感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