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镰
镰是长条形带锯齿刃的收割农具。镰虽是从石刀演变而来的,但其仍非常古老。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和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都出土了许多距今8000年的石镰,而且制作得相当精美(图三八)。在其他遗址中也出土过许多蚌镰。商周时期使用青铜镰刀,如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的青铜镰,其形制已与战国铁镰差不多。从战国开始,铁镰取代了铜镰。西汉以后铜镰已基本消失。汉代的铁镰已基本定型,只是镰身宽狭有所不同(图三九)。此后的变化不大,一直沿用至今。
5.脱粒农具
原始时期收获谷物大多是摘取或割取谷穗,最原始的脱粒方法是用手直接捋取禾穗上的谷粒,或者用手搓磨谷穗使之脱粒,也有可能是用手抓握禾穗摔打,使之掉粒。稍后,人们使用木棍敲打谷穗使之脱粒,这木棍就是最早的脱粒农具,后来发展为连枷。水稻较易脱粒,人们往往连秆收割,然后用手抓握在稻床(稻桶)上使劲掼打,使稻粒脱落在桶内或竹席上,南方长期采用此种方法。稻床(稻桶)、竹席等只能算是辅助性的脱粒农具。谷物脱粒后,还需将混杂在谷粒中的谷壳、茎叶碎片和尘屑等杂物清除,因此需要扬场工具,较早用簸箕或木锨簸扬,借风力吹掉杂物。至迟在西汉就已发明了专门用来扬扇谷壳杂物的农机具——飏车。飏车就是现在农村还在使用的风扇车。严格说来,在我国传统农具中只有连枷和风扇车才算得上是真正用来脱粒的农具。
连枷
连枷是从原始农业中使用的敲打谷穗使之脱粒的木棍发展而来的。它由两根木棍组成,即在一根长木棍的一端系上一根短木棍,利用短木棍的回转连续扑打禾秸谷穗使之脱粒。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国语·齐语》:“今农夫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耞芟。”韦昭注:“耞,柫也,所以击草(禾)也。”《说文解字》:“柫,击禾连枷也。”《释名·释用器》:“枷,加也,加杖于柄头以挝穗,而出其谷也。或曰罗枷三杖而用之也。”可知连枷之名至少在汉代就已正式出现。连枷为木制(南方也有用竹子制作的),不易保存,在考古发掘中难以发现实物,只能在一些壁画上见到它的形象。如甘肃省嘉峪关市魏晋墓壁画中的打连枷图(图四○),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也有许多打连枷的场面(如445窟、205窟等)[136]。
风扇车
也叫风车、扇车,古代称飏扇,是专门用来扬弃谷物中糠秕杂物以清理籽粒的农机具。全部由木材制成,车身后面有扇出杂物的出口,前身为圆鼓形的大木箱。箱中装有4至6片薄木板制成的风扇轮。手摇风扇轮轴的曲柄,使扇轮转动。扇车顶上有盛谷的漏斗,脱落后或舂碾后的谷物从漏斗中经狭缝徐徐漏入车中,通过转动风轮所造成的风流,将较轻的杂物吹出车后的出口,较重的谷粒则落在车底,流出车外,从而把杂物和净谷净米分开。风扇车发明于西汉。《急就篇》:“碓石岂扇隤舂簸扬。”颜师古注:“扇,扇车也。”河南省济源县泗涧沟西汉晚期墓中曾出土过两件陶风扇车模型,河南省洛阳市(图四一)、山西省芮城县城南、山东省临淄县金岭等地的东汉墓中也出土过几件陶风扇车模型,都证明早在汉代黄河流域即已使用风扇车。早期风扇车的风轮箱体为长方形,摇动风扇轮时较为费力,因为在箱体内与风轮轴平行的箱体壁所组成的两面角内会产生涡流,阻碍了风轮的运转。从王祯《农书》的记载看来,至少在宋元时期,就已出现了圆柱形风轮箱体的风扇车,克服了产生涡流的现象,使用起来更为轻快,从而提高了功效。
6.加工农具
多数谷物需要加工去壳或磨碎后才宜于食用。最早的加工方法可能是舂打,之后方为碾磨。目前发现最早的加工农具是石磨盘。原始状态的石磨盘就是一块较大的平坦石头,将谷物放在石上,再用一块较小的石头来碾磨脱壳以取得米粒。早在采集时期,人们就已经用这种原始的石磨盘来加工采集到的野生谷物。当农业发生以后,它得到迅速发展。另一种加工农具是杵臼,即将谷物放在土臼、木臼或石臼中舂打脱壳。最早的杵臼是挖地为臼,用木杵舂打。《周易·系辞》:“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此种杵臼难以保存,故不易发现,因此杵臼的历史并不一定比石磨盘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旋转型石磨,这是加工农具史上的重大突破。磨是连续运作的加工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功效,很快就淘汰了石磨盘。石磨可以将小麦磨成面粉,将大豆磨成豆浆,从而使中国饮食习惯从粒食发展为面食,也促进了小麦和大豆种植的发展。汉代又发明了另一种加工农具——碓。碓是从杵臼发展而来,利用杠杆原理用脚踩踏,比用手工操作省力。除了脚碓外,汉代还发明了用畜力驱动的畜力碓和用水力驱动的水碓。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发明了石碾,也是加工旱作谷物的重要农具,它一直在北方农村中长期使用。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石磨盘
石磨盘是原始的粮食去壳碎粒工具。最早的石磨盘是两块天然的石块。下面较大而宽平,将谷物放在上面,再用一块圆柱形的鹅卵石碾磨,以前云南的一些少数就是使用这种石块加工粮食的。后来人们逐渐将下面的石块加工成扁平状,将碾磨用的石块加工成圆柱形磨棒。目前在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很多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磨盘最早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末期(或称中石器时代)。当时还是采集经济,人们用它来加工采集到的野生谷物。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沁水县下川遗址中发现一件17000年前的残石磨盘,这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谷物加工工具。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谷物增多,石磨盘也更加受到重视。如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和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石磨盘,就制作得非常精致。磨盘为长椭圆形,并琢有四足。磨棒为圆柱形,其工艺水平相当高(图四二)。而后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反而较为粗糙。石磨盘一直使用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退,特别是西汉以后,由于旋转式石磨的推广普及,石磨盘在中原大地已消失,只在北方草原地区尚有一些残留。
杵臼
人们最早加工谷物的方法可能是木棍直接捶打谷穗使之脱粒,而后才发展为舂打。因此最早的杵就是一根粗木棍,最早的臼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圆形的坑,将谷物倒进坑中进行舂打。《易·系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说文解字》:“古者雍父初作舂。”《世本·作篇》:“雍父作臼杵,舂也。”宋衷注日:“雍父,黄帝臣也。”说明杵臼发明于原始末期的黄帝时代。实际上杵臼的历史可能更古老些。从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使用杵臼的情况看,最早的杵臼是所谓地臼,即在地上挖一个坑,铺上兽皮或麻布,倒进谷物用木棍舂打。稍后发展为木臼,即在砍下大树以后的树桩上挖一个圆坑,倒进粮食用木杵舂打,称之为树臼。进一步就用砍下的一段树干制作木臼,可以移动,便于使用。最后才使用石头制作的石臼。从考古资料看,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山东省滕县北辛遗址都发现距今7000年左右的木杵和石杵,但未发现臼,推测当时可能是使用地臼或者是陶臼。但安徽省定远县侯家寨遗址曾发现7000年前的石臼,说明石臼的历史也非常古老。早期的石臼较小,而且外形较不规则(图四三)。汉代以后的石臼就比较规整,宋代以后,已经定型,如江西省宁都县璜陂村出土的宋元时期的石臼,臼身较矮,口径较大,与今天农村所使用的石臼相同。
石磨
旋转型的石磨是将谷物磨碎的加工,为上下两扇圆形石块组成。上扇凿有磨眼,并安有拐柄,朝下一面凿有磨齿;下扇朝上一面亦凿有磨齿,中央装一短轴,可将上扇磨石套合在一起,摇动拐柄使上扇磨石绕轴旋转,谷物由磨眼注入,在两扇之问散开并在磨齿之间被磨碎。石磨相传为春秋时期鲁班所发明。战国时期成书的《世本·作篇》载:“公输班作硙。”公输班即鲁班,硙即磨,汉代亦*[石+靡]。《说文解字》:“硙,*[石+靡]也。……古者公输班作硙。”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邯郸市和陕西省秦都栎阳都发现过战国时期的石磨,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目前尚未发现有更早的石磨出土。过去曾有外者认为石磨是张骞通西域以后才从西方传进来的,现已被考古发现所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