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方向(2)
2013-08-08 01:08
导读:常是一个农户、一个企业和一个村等单元或单元。在生态上有意义的则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景观区和一个小流域等。在生态建设中,能兼顾考虑经济和生
常是一个农户、一个企业和一个村等单元或单元。 在生态上有意义的则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景观区和一个小流域等。在生态建设中,能 兼顾考虑经济和生态的、农业实践中较稳定的和可操作性强的一个系统或单元,可称一个农 业模式。能兼顾农业的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农业模式,可称生态农业模式。农 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方向会深刻地影响到农业的方方面面。例如:在育种方向方面,培育抗性 好、资源利用率高的
作物品种有利于减少化肥和农的依赖;在植保技术方面,更多利用生物 防治方法和生物农药进行综合防治;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整治江河和农田排灌系统,减少水 患;在建设方面,减少和城镇排放物对农业的污染等等。然而,发现、评估、设计、 推广和建设生态农业模式才是生态农业的核心所在。
在中国,由于密度高和资源紧缺,牧副渔之间的关系,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关系 都很密切,农民在长期的实践中要解决诸如农林牧副渔的资源分配、耕地无休闲的轮间套作 与培肥、秸杆和动物粪便在肥料、燃料、饲料利用间的冲突等问题的过程中,巧妙的协调各 种相互关系,形成了具有较稳定结构与功能的、采用适用配套技术体系的和适合各地特点的 农业模式。农业模式按其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方向,可分为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模式、资源 高效利用模式和绿色食品生产的模式。
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模式要解决水土流失、草地沙化、耕地盐碱化和台风危害等生态环境问 题。在南方红黄壤区,有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在黄淮海盐碱区,有 建立引黄与井灌结合、林果粮立体配套和种养结合的治理模式。在内蒙草原退化区,有控制 放牧强度和加大水肥投入的草库伦模式。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资源高效利用模式要解决光、温、水、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副产品和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等 问题。珠江三角洲传统的基塘模式和高畦深沟模式是对高水位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模式。西 北的集水农业模式对水的利用效率高。华北的庭院农业模式利用了通常被忽略的庭院资源。 近年在北方推广的大棚、猪、沼、菜“四位一体”模式和南方推广的“猪、沼、果”模式对 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很高。
绿色食品生产的模式是指生产不含污染物的健康食品的农业模式。在国外称之为生态食品、 自然食品和有机食品等,国内也有称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尽管标准有所不 同,但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其中以绿色食品发展较早、较快。绿色食品生产不仅涉及少 施或不施化肥、农药的技术改进,也涉及生态系统的合理构建。广东徐闻的海鸥农场生产符 合绿色食品标准的茶叶。他们能多年不施农药、少用化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采用了“一头 牛、两头猪、三亩茶、六亩蔗”加防护林网的系统模式。
5.农业模式的评价与生态农业模式设计
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农民通过世代的农业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近年的发展中 也有很多新的创造。通过对农民实践的各种农业模式的广泛与考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 与例证。然而,也有不少失败的、短视的模式。只有通过评价才能筛选出值得推广的模式,并 且对模式的改进提出建议。
农业模式的评价与环境评价很不一样。基于人体健康为基础的环境评价有一套成熟的、通用 的标准。然而,建立生态农业模式通用评价标准的努力都失败了。这是由农业生产目标的多 样性和生产结构的可塑性决定的。因此,评价的努力方向应当是建立是否属于生态农业模式 的否决标准和衡量生态农业模式水平的相对标准。所谓否决标准是通过对农业模式的评价, 只要不满足社会基本供求平衡、经济最低收支平衡和生态环境平衡不恶化的最低要求,即表 明模式不可持续,可被否决。所谓相对标准是农业模式的好坏只能与条件相同的相邻模式或 系统自身以前的模式进行对比评价。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通过大量农业模式的评价、筛选,可以寻找到丰富多样的生态农业模式及其雏型。初步的研 究表明,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随气候温湿梯度、流域地形梯度、城乡经济梯度、人口密度梯 度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揭示这些模式的组建规律和收集整理模式 的组建参数是生态农业建设从经验阶段走向理性阶段的重要工作,也是生态农业设计的基础 。 目前,生态农业建设基本上还是处于经验阶段,实践走在理论的前头。过去,我国也尝试过生 态农业模式设计,但模式过于复杂的倾向较为普遍,另外模式过渡问题也常被忽略。有些为农 户设计的模式加了很长的食物链与加工链,种养项目多达二十种以上,生态上象是合理,但实 际上却行不通,经济上也不合算。农业模式从传统模式转换为生态农业模式通常要三到五年 的转换期。转换期中,系统要建立新的土壤肥力平衡、害虫天敌平衡和经济收支平衡等,有时 还可能由于旧的平衡已被打破,而新的平衡尚未确立,出现短期的不利效果,如产量低、害虫 多和收入少等现象。认识转换期规律,有利于全面评价模式,并有利于制定适当措施,克服转 换期的困难。
6.加速中国农业发展中生态合理化的实现过程
由于现阶段中国的农业总体上刚越过求温饱的阶段,群众和基层干部都比较自觉、比较 热切追求农业的经济效益,容易忽视农业的生态环境效益。要加速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 态合理化,避免重大生态问题的产生,就必须有远见卓识、不随波逐流、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 ,并强化自上而下的配套立法与行政措施。这包括加强宣传、严格立法执法、合理收费 收税和建立奖惩制度等。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通过、广播、报刊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宣传,特别是象黄河断流、长江洪水这类生态灾害 的报道,大大强化了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然而在普及生态学和
环境科学原理,让更多人能自 觉应用有关协调、平衡、循环、再生原理主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国家近年来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法规,如农业法、环境保护法、森 林法、水法、草原法、
渔业法、土地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 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今后在进一步完善有关法规和制定配套地方法规方面仍有不少工作要 做,但最迫切的是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如何制定实施方案、强化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国家在造林、开展建设、投资节水农业和能源项目方面力度很大,但通过计算 经济的外部性来调整税率的措施还可加强。例如,把一般农药污染危害的外部性通过增税 方式内部化,制约其生产,相反,可通过降低税率,鼓励生态无害的生物农药发展。
国家已经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农业部和部等八个部委在“九五”期间在全国开展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直接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江泽民总书记于1997年8月5日为“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 告”作批示,要求长期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 地区。1999年1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列出。目前,全国已经有200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市、乡、 ,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左右,达1亿多亩。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生态农业建设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闻大中,David Pimental.中国农业水资源和能源利 用.中外著名专家论中国农业1949~2030.
左天觉,段志煌,Miklos Faust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 263~274
[2]周克元,李书才,冯建民,韦吉星主编.实用环境保护数据大全(第三分册).湖北人 民出版社,1993
[3]蔡亚娜.持续发展与环境教育.广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