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研究

2013-08-07 01:12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研究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兼论棉花从西域传入内地的问题

——兼论棉花从西域传入内地的问题

编者按:本文通过深入细致的考证,廓清了某些的疑团,提出与前人不同的新结论,值得一读。这里刊发的是作者提供的电脑录入稿,其中有些字字库没有,不能显示,读者可从《历史研究》发表的文本中查阅。
 
内容提要: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吐鲁番就有了棉花的种植,学术界普遍认为,敦煌与吐鲁番气候相似,又便利,因此敦煌也应有棉花的种植,其证据主要是敦煌文书中有大量的"緤"。其实,"緤"除了棉花、棉布外,还有毛布或毛织品这一含义。晚唐五代时期敦煌文书中的"緤"并不是指棉花,而是指毛布。敦煌文书《官布籍》中的官布也是毛布,并非棉布。唐五代时,不仅敦煌,就是内地也还没有棉花的种植。棉花并没有通过西域,经河西走廊传入内地。宋元之际在陕右种植的棉花,应该不是原来新疆种植的棉花,也不是经河西走廊传入的,而是其他的棉种,可能是从南方传入的。
关键词   唐五代   敦煌   棉花种植    西域传入
 
唐五代敦煌是否有棉花种植,因为没有直接的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相印证,学者们大都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或根据吐鲁番地区的棉花种植进行推测,或从棉花传入的路线进行考察,认为棉花经中亚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再到河西走廊。(1)笔者以前也有相似的看法:"魏晋隋唐时期,吐鲁番已开始种植棉花了。由于敦煌与吐鲁番气候基本一致,交通又十分频繁,因此当时敦煌地区也可能同时种植棉花了。"(2)
对敦煌地区的棉花种植进行专题研究的,目前所见只有郑炳林先生《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种植棉花研究》(3)一文。郑先生指出:敦煌地区种植棉花、生产棉布的历史虽然吐蕃占领以前没有文献记载,然而河西地区植棉的历史可追溯到蕃占以前。因为P.2942《唐永泰年代(公元765-766)河西巡抚使判集》中就有建康军开支緤布的记载,"由此表明河西地区至少在陷蕃前已开始种植棉花,敦煌属河西一部分,又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毗邻西州,故种植棉花乃其必然。"在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1)参阅陈祖规主编《棉》--"中国农学遗产选集"之一,中华书局,1957年;袁庭栋《棉花是怎样在中国开的》,《文史知识》1984年第2期;漆侠《宋代植棉考》,见同氏《探知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于绍杰:《中国植棉史考证》,《中国农史》1993年第2期;尚衍斌《从茶、棉、葡萄酒、胡食的传播看古代西域与祖国内地的关系》(载《西北史地》1993年第3期)更明确指出:"是元代畏兀儿人经西域吐鲁番,由甘肃河西走廊向华北渭水流域传播。"汪若海《白曡与哈达》(载《中国农史》1989年第4期)指出:棉花"大约在纪元前后经葱岭、克什米尔传入新疆,又到甘肃,再到陕西"。殷晴《丝绸之路和西域》(载《西域研究》2001年第4期)说,新疆"种植的系通过印度或阿拉伯传来的非洲棉(草棉),纤维质量较差,但生长期短,适于碛西和河西走廊以至陕甘地区种植,所以唐宋以后,在西北广大地区逐渐推广"。[法]童丕《敦煌的借贷:中国中古时代的物质生活与》(余欣、陈建伟译,中华书局2003年,第106-107页)指出:中国"西部的是一种草木,源于阿拉伯及非洲地区,自中亚由陆路传入……清末,在甘肃,即古代文献中称为’河西走廊’的地区以及新疆,人们一直种植草棉。"并由棉花的传入提出了"棉布之路"的概念,认为"棉布之路的历史,比丝绸之路要更古老。"
(2)刘进宝:《从敦煌文书谈晚唐五代的"布"》,载敦煌研究院编《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第416页。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3)载《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3期。
 
吐蕃时期的文书中,多次出现有关"緤"的记载,甚至还出现了"緤线"。"是证从吐蕃占领敦煌时期开始,敦煌地区已经开始种植棉花,生产棉线、棉布了"。到了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使用的棉布亦出产于本地区。敦煌文献记载到晚唐五代敦煌地区使用棉布非常普遍,记载棉布种类很多,敦煌文书虽未明确记载其中部分棉布生产于敦煌当地,但从敦煌文书记载到棉布征收方式等情况看,当生产于敦煌当地"。另外,"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种植棉花、生产棉布还可以由当时棉布在敦煌地区广泛使用看出。晚唐五代敦煌从官府至寺院,上至高级官员僧侣下至普通百姓、一般僧尼都使用棉布,棉布成为当时敦煌民众生活中的必需品,使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使用的量也很大。普遍的使用及大量的消费,都说明归义军时期棉花、棉布均产自于敦煌。"
上述郑炳林先生关于敦煌种植棉花的研究及其他学者关于棉花由新疆传入河西走廊的论述,基本上都属于推论。就是有关敦煌或河西走廊棉花种植的研究,也只是以文书中提到的"緤"为惟一的依据。而目前所有的研究,还不能确证唐五代时敦煌已有了棉花的种植,因为:
    第一、不论我们翻阅正史,还是其他史籍文献,都能找到有关吐鲁番种植棉花的资料,但我们目前还不能找到在敦煌种植棉花的史料。
第二、当传世文献没有敦煌种植棉花的资料时,我们把注意力放到出土文书上。在吐鲁番文书中,有一些有关棉花的资料。如大谷8078号《回纥年次未详(八世纪末以降)西州洿林界播种田簿》(1):
 
1、    天可敦下洿林界园子曹庭望青麦叁亩,緤肆亩,小麦伍亩。
2、    [    ]弥緤叁亩,青麦贰亩。曹纵纵糜叁亩,弟润那粟一亩。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    [    ]如青麦陆亩。弟华子青麦贰亩,粟玖亩。
              (  后   欠 )
从此件文书可知,緤与青麦、小麦、粟、糜一样,是民户种植的内容之一。在其他文书中,也有一些"緤X亩"、"种緤"的零星记载。
可遗憾的是,在敦煌文书中,只有一些有关"緤"的记载,根本就没有有关棉花的资料,包括棉花的栽培、棉布的使用、棉籽等资料都没有。而其中的"緤",笔者认为是指毛织品,并非是棉花或棉布。
第三、新疆地区的棉花种植已被大量的考古发掘所证实,如在吐鲁番阿斯塔那13号晋墓和309号高昌时期墓葬中都有零星的棉布发现。在于阗县的北朝墓葬中也有零星棉布。而在喀什地区的巴楚县,不仅发现了棉布,而且还发现了一些棉籽。(2)
但在敦煌地区的考古发掘中,还没有棉花种植的有关直接证据。1988-1995年的莫高窟北区石窟发掘,新发现洞窟243个,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几件                     
棉织品,据发掘简报描述:如"北222:6,棉织物残件,白色,残长32、残宽
21厘米。时代为隋末唐初";"北63:2,蓝色棉布残片,质地略厚,残长16、残宽11.5厘米";"北168:1,棉布袜,短统,小尖头,袜统高21、袜长23厘
米,袜统上有二条棉布系带。与西夏遗物同出一层,因此该棉布袜时代也为西夏"。
(3)另外,发掘报告第一卷包括北1-94号窟,其中在第9窟还发现了一块粗棉
                                         
(1)[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东京大学东洋研究所,1979年,第565页。
(2)参阅沙比提:《从考古发掘资料看新疆古代的棉花种植和纺织》,《文物》1973年第10期。
(3)彭金章、沙武田:《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清理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10期。
布。据考古报告称:"在窟内堆积中发现一块粗棉布。标本B9:1,白地上有蓝色条纹,经线较粗,纬线以三根细线组成,织法为平织。每平方厘米经线7根,纬线5-6根。一侧有边,似为布袋的残块。残长18.2,残宽5.5厘米"。并公布了该棉织品的彩色图片。至于该窟之时代,由于"石窟塌毁严重,也未发现可用来判断时代的遗迹或遗物,故时代不明"。(1)考古发现的这些棉布,只能证明敦煌有少量棉布使用,还不能证明它就生产于敦煌,或许是从外地流入的。因为目前敦煌还没有发现种植棉花的有关证据。
第四、敦煌除发现大批的文书外,还有许多文物,其中佛幡就有很多。既然论者认为敦煌种植有棉花,且棉布的使用范围较广,那在敦煌发现的佛幡中就应该有棉布织
上一篇: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