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研究(6)
2013-08-07 01:12
导读:|不明|《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3页 后汉乾祐元年五月|回鹘|白氎|127段|《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3页 后周广顺
|不明|《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3页
后汉乾祐元年五月|回鹘|白氎|127段|《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3页
后周广顺元年二月|西州回鹘|白氎布|1329段|《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5页;《五代会要》卷28
后周广顺元年二月|回鹘|白氎|350段|《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5页
后周广顺二年三月|回鹘|白氎|不明|《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5页
后周广顺二年|回鹘|白氎|不明|《旧五代史》卷138《外国列传·吐蕃》;《新五代史》卷74
后周广顺三年正月|回鹘|白氎|770段|《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11423页
周世宗时|沙州曹元忠|安西白氎|不明|《旧五代史》卷138《外国列传·吐蕃》;《新五代史》卷74
宋乾德三年四月|回鹘|白氎布|30段|《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中华书局版第8册第7714页
宋天圣二年五月|回鹘|细白氎|不明|《宋史》卷490《外国六·回鹘》
上表所列的西北棉布贡地,主要是新疆地区,除于阗两次外,大多为回鹘。这里的"回鹘"主要是指高昌,因高昌"其地颇有回鹘,故亦谓之回鹘"。(5)而沙州曹议金和曹元忠也各贡一次,但明确标明为"安西白氎",即新疆地区的棉布。如果当时敦煌(沙州)已种植棉花,纺织棉布的话,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和曹元忠为何还要以"安西白緤"入贡呢?
另外,王延德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西行,雍熙元年(984年)返回京师,其一路所见,也只有高昌有 "白氎"。(6)
至于《资治通鉴》卷159所记梁武帝"身衣布衣,木緜帛帐",胡三省注:"木棉,江南多有之,以春二三月之晦下子种之。既生,须一月三薅其四旁;失时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1)[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42页。
(2)《太平广记》卷485引《东城老父传》,见《太平广记》第10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3994页。
(3)《太平广记》卷351《李重》,见《太平广记》第8册,第2777页。
(4)《宋高僧传》卷14《唐百济国金山寺真表传》,见[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第339--340页。
(5)《宋史》卷490《外国六·高昌》。
(6)《宋史》卷490《外国六·高昌》。
不薅,则为草所荒秽,辄萎死。入夏渐茂,至秋生黄花结实。及熟时,其皮四裂,其中绽出如绵。土人以铁铤碾去其核,取如绵者,以竹为小弓,长尺四五寸许,牵弦以弹緜,令其匀细。卷为小筩,就车纺之,自然抽绪,如缫丝状,不劳纫缉,织以为布。自闽、广来者,尤为丽密。……海南蛮人织为巾,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谓白曡巾"。胡三省乃宋末元初之人,他的注解虽然是确指棉花的种植和棉布的纺织,但这段注文是根据北宋史炤《通鉴释文》中的话写成的,存在以宋、元情况释古之嫌,(1)而不能以此来说明南北朝时内地已种植棉花和纺织棉布。
通常的说法是,棉花是通过南北两路传入中国的,南方是印度经由东南亚传入我国的海南岛、两广地区,经缅甸传入我国的云南地区;北方是经中亚传入我国的新疆地区,再到河西走廊。棉花确实是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了新疆,但我们找不到宋代以前在河西及西北地区种植棉花的记载。就是内地的棉花,也不是通过西北,而是通过南线传入的,如方勺《泊宅编》曰:"闽广多种木绵,树高七八尺,叶如柞,结实如大菱而色青,秋深即开,露白绵茸然。土人摘取去壳,以铁杖杆尽黑子,徐以小弓弹,令纷起,然后纺绩为布,名曰’吉贝’。今所货木绵,特其细紧者尔。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此最上品。海南蛮人织为巾,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谓’白叠巾’。"(2)这里所说的白叠,显然是指南方的棉花种植,因"《泊宅编》所记多是宋元祐到政和年间(1086-1117)之事;作者方勺,家居浙江湖州西溪,对福建省的情形,似乎很熟悉"。(3)"尽管商人们不断经由丝路将棉织品由中亚带往中国,棉花的种植与纺织却直到大约十三世纪才传入中国内地。而且,二者所需要的先进技术都从中国南部而非西北,传入长江下游地区"。(4)据漆侠先生考证,"棉花之于宋代逾岭表而至两浙、江东,宋末又逾长江而至扬州,并及于淮南,棉花之由南向北告一结束"。(5)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西北地区棉花的种植,从元朝开始才见于记载,但也非常笼统,很不具体。如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曰:"苎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
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二方之民,深荷其利"。这里说木棉本"西域所产",现在"种于陕右","与本土无异",但没有说明传入的路线。有的学者据此认为"棉花的种植至到十三世纪前不久,才经过河西走廊,传到陕北一带"。(6)王桢《农书》记载曰:木棉"其种本南海诸国所产,后福建诸县皆有,近江东、陕右亦多种,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似乎是说"陕右"的棉花是从南方传来的。明代中叶的丘濬在《大学衍义补》卷22《贡赋之常》中说:"盖自古中国所以为衣者,丝、麻、葛、褐四者而已。汉、唐之世,远夷虽以木棉入贡,中国未有其种,民未以为服,官未以为调。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
(1)参阅张秉权《中国古代的棉织品》,《中央研究院研究所集刊》第52本,1981年台北,第203-233页;张泽咸:《唐代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19页。
(2)方勺《泊宅编》卷三,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118页。
(3)见[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整理《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81页。
(4)[日]盛余韻:《中国西北边疆六至七世纪的纺织生产:新品种及其创制人》注16,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四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漆侠:《宋代植棉考》。
(6)赵冈:《唐代西州的布价--从物价看古代中国的棉纺织业》,《幼狮月刊》第46卷第6期(1977年),第5-6页。
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海通舶商,关陕壤接西域故也。然是时犹未以为征赋,故宋、元史食货志皆不载。至我朝,其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
早在南北朝时,新疆就开始种植棉花,但为何棉花在新疆的种植地域有限,种植的量也不大。与吐鲁番气候相近,又十分便利,贸易往来非常频繁的敦煌,为何迟迟没有种植棉花呢?从元代开始,虽有了陕右种植棉花的记载,但新疆的棉花通过河西走廊传入西北,再到内地的路线,为何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呢?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据沙比提先生介绍,新疆发现的棉籽,经
中国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鉴定,乃是草棉,即非洲棉的种籽。(1)这种棉耐干旱,适于中国西北边疆的气候,且生产期短,只要130天左右,因此种植棉花并不难。于绍杰先生认为,"由于草棉的产量低,纤维品质差,只东传到甘肃;一说曾到陕西西部,但未能继续东进"。(2)于绍杰先生的研究,主要是肯定华南是中国植棉最早的地区,中国棉花是自南向北发展的,北传迟的原因是北方麻和丝织品发展很早,已基本能供应中原人民的需要,不急于引种棉花。而对西北地区棉花的种植、传播基本上没有着笔,且属推论。赵冈先生认为,此棉种的棉丝与棉籽附着坚固,脱子不易,在大弹弓发明以前,去籽是一道很费时的工序。而草棉纤维过短,只适于织粗布。再加上西北边疆的气候过于干燥,湿度很小,织布时棉纱易断。如果一定要生产高级的细布,就要有特种设备,并增加室内的湿度,才能纺出细纱。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唐代西北边疆的棉布生产,甚高,无法与内地生产的丝绸麻布相抗衡。(3)
笔者认为,赵冈先生的推论有一定的道理,也可能正是由于新疆地区种植的草棉品种较差,织布成本高,所以在推广中受到了局限。而且它根本就没有在敦煌及河西其他地区种植,也自然就没有经河西走廊传入内地。至于宋元之际在陕右种植的棉花,应该不是原来新疆种植的草棉,也不是经河西走廊传入的,而是其他的棉种,可能是从南方传入的。
对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区域
经济史的课题,而且还涉及到中西经济交流,学术研究的态度、方法等问题。本文仅仅是一种尝试,对以往的研究作了初步检讨,并试图提出自己的浅见,有些也仅仅是推论,肯定有不当、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欢迎提出批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