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研究(3)
2013-08-07 01:12
导读:页;第974页;第980页;第983页。 (3)见[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第1044页。 (4)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
页;第974页;第980页;第983页。
(3)见[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第1044页。
(4)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图录本第3册,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65页;第71页;第53页;第493页。
(5)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图录本第4册,第85页。
(6)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图录本第4册,第388--389页。
(7)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文献真迹释录》(以下简称《释录》)第二辑,全国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第620--632页。
13、法在根寻。准状,牒建康并牒董芳兰,切推问给赏事
14、由上。如相容隐,当别书科。
这是一件唐代中期的公文,其中已经是"氎"、"緤"混用。另如P.2049背《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正月沙州净土寺直岁保护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1)1-5行:
1.净土寺直岁保护
2.右保护,从甲申年正月壹日已后至乙酉年正月壹日已前,众
3.僧就北院算会,保护手下承前帐回残,及自年田收、园税、梁
4.课、利润、散施、佛食所得麦粟油苏米麺黄麻麸渣豆
5.布氎纸等,总壹阡叁伯捌拾捌硕叁斗叁胜半抄。
这里的"氎",在同卷文书,即P.2049背《后唐长兴二年(931年)正月沙州净土寺直岁愿达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2)中却被写成"緤"。如:
1. 净土寺直岁愿达
2.右愿达,从庚寅年正月一日已后至辛卯年正月一日已前,众
3.僧就北院算会,愿达手下承前帐回残,及一年中间
4.田收、园税、梁课、散施、利润所得,麦粟油苏米麺黄
5.麻麸滓豆布緤纸等,总壹阡捌伯叁硕半抄。
长兴二年(931年)净土寺算会牒与同光三年(925年)的算会牒格式完全相同,且属同一寺院,中间只隔了5年,一个"氎",一个写作"緤"。从其内容、格式各方面观察,"氎"等于"緤"。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我们说"氎""緤"相同,在同卷文书即P.2049背《后晋时期净土寺诸色入破历算会稿》(3)找到了证据,在该文书第516行记前帐回残时写作"氎",即"叁佰叁拾肆尺氎"。紧接着在第517行记自年新附入时又写成"緤",即"伍佰柒拾伍硕九斗叁胜麦粟油麺黄麻麸渣豆布緤褐等自年新附入"。另如P.2049背《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正月沙州净土寺直岁保护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在分类帐中都写成"氎",而在第440行现在总帐中又写成"緤"。再如P.3352(11)《丙午年(886年或946年)三界寺提司法松诸色入破历算会牒残卷》(4)1--6行:
1、 三界寺招提司法松状
2、 合从乙巳年正月一日已后,至丙午年正月一日已前,
3、 中间一周年,徒众就北院算会,法松手下
4、 应入常住梁课,磑课及诸家散施,兼承
5、 前帐回残,及今帐新附所得麦粟油麺
6、 黄麻夫(麸)查(渣)豆布氎等,总肆佰贰拾六石四斗六升九合。
(1)《释录》第三辑,第347-366页。
(2)《释录》第三辑,第369-389页。
(3)《释录》第三辑,第401--436页。
(4)《释录》第三辑,第333--334页。
这里是"氎",在分类帐中又是"緤",如 "一百一十尺緤","贰丈贰尺緤"。在四柱结算的各分类中,前残部分写成"緤",新收入部分又写成"氎"。而P.2697《后唐清泰二年(935)九月比丘僧绍宗为亡母转念设斋施舍放良回向疏》(1)则是"施细緤壹疋,粗氎贰疋"。更是緤、氎相同的最好例证。可见氎、緤二字是相同的,并且完全可以互换、混合使用。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二、氎、緤的另一含义--毛布或毛织品
"疊"除了棉花、棉织品外,还有毛织品这一含义。如《史记》卷129《货殖列传》有 "榻布皮革千石",裴骃释榻布为白疊,而唐司马贞以为非白疊,乃"粗厚之布"。引《广志》云:"疊,毛织也"。由此可知,"白疊"古亦指毛布。
当"氎"取代"疊"后,其毛布或毛织品的含义更为明确。如《宋本玉篇》(2)卷二十六:"氎,徒叶切,毛布也"。《农政全书校注》引张勃《吴录》曰:木棉"又可作布,名曰白緤,一曰毛布"。(3)如《正续一切经音义》引《大宝积经》第八十九卷:"白氎,音牒,《考声》云:毛布也,草花布也";引《妙法莲花经序品第一》:"氎,徒协反。《切韵》:细毛布。今谓不然,别有氎花,织以为布,其毛所作诸褐罽是";引《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埤苍》云:氎,细毛布也。《考声》云:亦草花布也";引《佛般泥洹经上卷》:"《字林》:氎,毛布也";引《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第二》:氎,"《切韵》:细毛布也"。(4)
《吴录》、《考声》、《字林》皆三国六朝时书,由以上引述可知,三国以来,氎就有了毛布这一含义。当然,毛布并非氎的惟一释义,大约在刘宋或肖梁时,氎就开始指棉花、棉布。如《正续一切经音义》引《持菩萨经》第四卷:"帛氎,西国撚草花絮,织以为布,其花如柳絮";引《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百九十八卷:"白氎,西国草名也,其草花絮堪以为布";引《金光明经卷第六》:"白氎,西国草花,絮撚以为布。亦是彼国草名也";引《转女身经》:"氎者,西国木棉草花,如柳絮。彼国土俗,皆抽撚以纺成缕,织以为布,名之为氎"。(5)
我们说氎既可以指棉布,也可以指毛布。如《正续一切经音义》引《曼殊室利菩萨阎曼德迦忿怒真言仪轨经》曰:"《埤苍》云:氎,毛布也。字书作 ,
(1)《释录》第三辑,第89页。
(2)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出版。
(3)见[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整理《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59页。
(4)[唐]释慧琳、[辽]释希麟撰《正续一切经音义附索引两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4卷第18页;第27卷第16页;第34卷第9页;第52卷第25页;续第5卷第15页。
(5)[唐]释慧琳、[辽]释希麟撰《正续一切经音义附索引两种》,第30卷第14页;第4卷第13页;第29卷第9页;第33卷第17页。
经本作緤,音先节反,非经义";引《大威力马枢瑟摩明王经卷上》释氎曰:"《切韵》:白氎也,西域所尚也。经文从系作緤,俗用,非也";引《菩萨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第二》释氎曰:"徒协反。《切韵》细毛布也。……经文作緤,俗用,非。"(1)
唐释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不仅引用《韵英》、《考声》、《切韵》以释其音,引《说文》、《字林》、《玉篇》、《字统》、《古今正字》、《文字典说》、《开元文字音义》以释其义,而且还兼采前人玄应、慧苑、云公、基师等诸家音义,对群经进行了音训。由上引《一切经音义》可知,在唐人的观念中,氎已有了棉花、棉布和毛布两种含义,而且在释棉花、棉布之义时,所引述的资料只有西国草名这一条,其史源也应是前引《梁书》中的记载,由此可知,在唐代,棉花或棉布还是非常稀有之物,在内地应该还没有种植。否则,释慧琳就不会以这样单薄的来释棉花、棉布了。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緤"的本义为拴、缚,或指绳索。在先秦经典中,緤多作绁,音泄,如《诗经》、《左传》襄廿六、《论语》公冶长等篇。仅《楚辞·离骚》、《礼记·少仪》作緤,义皆为绳索之属,并无緤布之意。再如"长兴四年,回鹘来献白鹘一联,明宗命解緤放之",(2)也是指绳索而言。但当緤与氎混用后,就有了新义,即指棉花和棉布。但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当"緤"与"氎"混用后,"緤"除了棉布这一意义外,还有另一含义,即毛布。如慧琳和玄应的《一切经音义》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解释,其中除注明为《梁书·高昌传》中,西国草花絮,可织为布这一含义外,更多的则是"毛布"、"细毛布"。但由于许多论者都预先设置了前提,即疊等于緤,乃棉花也,故忽略了"毛布"、"细毛布"这一解释。
我们说 "緤"是毛布或毛织品,还可以从緤、 互用中得到证明。关于 ,虽然在《正续一切经音义》、《龙龛手鑑新编》、《敦煌俗字研究》、《俗字丛考》及《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