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方向
2013-08-08 01:08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中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方向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中国的发展尽管处于以效益为核心的农业化前
摘要:中国的发展尽管处于以效益为核心的农业化前期,但人均资源短缺和对农业产出的压力已使农业生态问题相当突出。因此, 中国必须现在就正视农业的生态合理化问题。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是通过评价和设计,选定合适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强有力的立法和措施,可以加速我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过程。お
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农业阶段集中解决丰衣足食问题,以效 益为核心;工业化农业阶段以发财至富为优先目标,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后工业化农业阶段十分重视蓝天碧水和食物安全,以生态效益为核心。
农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的挑战。农业的经济效益表现在农民通过最原始的农产品物与物交换的方式获得自己所需物品。刀耕火种的长时间轮歇和林相的恢复就与农业的生态平衡有关。然而,人类脱离渔猎时代转入传统农耕方式的最重要目的是在以 、畜力为主,生产力较低的条件下,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
世界上的发达
,农业实现工业化也只有半个世纪左右。以美国为例,1910年的拖拉机总数不过50万匹马力,主要农业动力仍然是马、骡和牛。1930年拖拉机总数2200万匹马力,1955年后才达到较稳定的4000万匹马力以上的水平,实现了农业化。在
化学肥料生产方面, 1913年才获得从空气中固定氮的技术突破。全世界1938年仅生产900万吨以纯N、P、K算的化肥,1979年化肥生产达1亿吨。在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的武装下,农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生产的主要目标就逐步转移到经济效益上来了。这一阶段的农业特点是大量投入以化肥、农 、机械和动力为代表的能物资源,生产者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自身消费,而是为了销售, 为了获利。农业生产的思维方式和工业化方式类似,以直线的和局部的为主。例如,只研究DDT的直接杀虫效应,而不考虑其残留与转化;只研究氮肥的增产效应,而不考虑其循环与流动。 这种思维方式容易产生一种盲目乐观情绪。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这种乐观是不能持久的,卡孙1962年写的《寂静的春天》和罗马俱乐部1970年写的《增长的 极限》,代表了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由于数量的增长、人类经济活动能力的巨大 增长和近代科技的进步,人们终于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也认识到地球生态平衡的精巧与脆 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提交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这一思想迅速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并成为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主调。联合国粮 农组织1991年在荷兰登博滋会议上发表了《可持续农业和发展的登博滋宣言》,宣言明 确指出农业发展要达到保障社会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三大目标。目前,各国 的农业正向着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效益这一方向发展。农业投入逐步从能物集约型转向以生 物工程和信息工程为代表的智能与知识集约型。系统观、全局观和辩证发展观更多地影响到 今天的农业实践。
2.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尽管我国还有少部分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但总体来说,由于解放后50年来农业生产的增长速 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12亿人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农业在继续巩固保障供给的前提 下,正向着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方向发展。目前,农业的化肥、农药、薄膜、农机和动力投入 仍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例如1996年与1993年比,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221%,农村用电增长 375%,化肥用量增长21保%。中国的农业显然还处在工业化初期。然而,中国的人均资源 特 别紧张,人均农田只有世界平均的296%,人均草地只有世界平均的579%,人均林地是世界 平均的147%,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的719%,人均化石能源是世界平均的467%。由于经 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吃饱吃好的要求使得对粮食的总需求增长很快。据研究,在经济高速增长 的前期,人均年收入每上升100美元,对粮食的消耗增长30~50公斤。由于对农业实物产 出需求和资金产出需求的增加,有限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已经到处可见。在江河上游,森林砍 伐过度。在西北草原牧区,草地过载,土地沙化、退化和碱化面积达三分之一。在南方丘陵区 ,不适当的耕作方法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在北方农区,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在城 郊和富裕地区,过多的化肥和畜粪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沿海渔类资源过捕,污染引起的 赤潮越来越频繁。湖区和湿地的开垦影响了对洪水的缓冲。黄河断流和长江洪水不但和气候 变化有关,也与流域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活动有关。显然,中国的农业已经不能象发达国家那 样,先实现农业工业化,再走农业生态化的道路。中国的现阶段农业发展必须把社会效益、经 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走一条独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3.中国的生态农业思想
要农业提高产出,一条途径是增加投入,另一条途径是提高效率。按目前中国农业投入的总体 水平和资源状况,继续适时适度地和有选择地增加投入是必要的。但投入量应当与资源供应 量相平衡,与环境承受力相平衡。有些区域的化肥和农药投入已经过量,应当减少。我国农业 的发展应更强调第二条途径,即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是克服资源制约,协调农业的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使之同步提高的唯一方法。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改善生物内部的结构与功能,如通过生物工 程等高新技术育种,培育农业生物的新品种乃至新物种;另一类是调整生物的外部关系,改善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增加新的生产项目,建立新的食物链。这就涉及到生态学原理在农 业的应用。
凡是把生态效益列入发展目标,并且自觉地把生态学原理运用于生产之中的农业,都可以称为 生态农业。
发达国家的农民在寻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曾经尝试过取代工业化农业或石油农业的 多种替代农业形式,如带有反朴归真色彩的自然农业,带有色彩的生物动
力学农业,注重 土壤基础作用的有机农业,开展新物种引进的再生农业等。生态农业也是替代农业中的一种, 但是偏重于小型个体农业,且投入主要靠内部独立循环。中国的生态农业概念是八十年代初 期,由科学家们首先提出来的。尽管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阶段,人们对中国生态农 业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在农业中引入生态效益目标和在农业实践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方面 却是一致的。中者倡导的生态农业与国外的生态农业概念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国的 生态农业概念不限定农业规模,而且对化肥和农药等投入并不全盘反对。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我国当前提倡的“两高一优”农业、农业企业化和农业规模经营等,都是围绕农业的经济目 标提出来的。生态农业也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践中也可以同时实现这些提法,而且 由于注意运用事半功倍的生态学原理,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对经济效益的持续推动,通常会有 更好的效果。
在外部投入低的传统农业阶段,农民有很多自然生态方面的智慧与经验累积,如地力常新技术 和轮间套作技术等。这些经验就象传统的地方品种资源一样宝贵。生态农业十分注重对优良 农业传统的继承与吸收。然而,这并不是一种倒退。正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调三大效 益。生态农业也十分重视对高新科技的吸纳,如节水农业技术、控释肥技术、分子育种技术 、 综合病虫防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业废物资源化技术等。农业的生态合理化方向要求 逐步用低物耗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替代高物耗低科技含量的技术。
4.生态农业模式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地位
生态农业是农业实践从局部、直线的主导思想向全面、系统、辨证方向发展的产物,因 此选择一个在经济上和生态上都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单元来农业实践是至关重要的。在 经济上有意义的一个完整单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