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具体深入考证或研究某一治蝗书的论文有:闵宗殿《养鸭治虫与〈治蝗传习录〉》(《考古》1981年第1期)一文特别介绍了养鸭治蝗的经验和实际运用情况。明代徐光启的《除蝗疏》是极著名的治蝗历史文献,邹树文《论徐光启〈除蝗疏〉》(《科学史集刊》1963年第6期)一文,对它的来历与内容、独创之处、卓越贡献及缺陷,提出不少有意义的见解,并对由此疏派生出的清代各种捕蝗手册作了系统介绍。王永厚《徐光启的〈除蝗疏〉》(《古今农业》1990年第1期)也谈及《除蝗疏》的实用价值。彭世奖《蒲松龄〈捕蝗虫要法〉真伪考》(《中国农史》1985年第2期)及《蒲松龄〈捕蝗虫要法〉真伪考续补》(《中国农史》1987年第4期),通过史料分析并对比了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的文献,得出蒲氏一书系后人以钱炘和《捕蝗要诀》为主体改撰而成的伪书,并考证出该书的原型是清代道光十六年杨米人的《捕蝗要诀》。刘如仲《我国现存最早的李源〈捕蝗图册〉》(《中国农史》1986年第3期)介绍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捕蝗图册,并将李源的与清代杨米人、钱炘和、陈崇砥所著的三种捕蝗图册作对比论述。
蝗灾史料的收集与整理。20世纪80年代后,史料收集工作取得新的进展。闵宗殿《〈明史·五行志·蝗蝻〉校补》(《中国农史》1998年第4期)一文,作者通检了100册《明实录》,对《明史·五行志》中的蝗灾记录作了补充与校正,从中出137次之多,较之《明史》中的记录多了一倍。西藏历史馆、西藏科学院等编译的西藏地方历史档案丛书《灾异志——一雹霜虫灾篇》(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第三部分“虫灾”收录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西藏地区有关蝗灾及治蝗档案资料40件,从中可以初步了解到当时西藏地区的蝗灾发生频率、治蝗思想和治蝗技术。
1980年后各地又陆续出现了十几种自然灾害资料汇编,都或多或少包含有蝗史资料。其中全国性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纂组编写的《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农业出版社,1988年),它采用汉至元代的正史、明清实录等资料,统计出385个年份发生过蝗灾。该书与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相比,各有特点,可相互补充,对比使用。但两者对实录中的材料整理的不够全面,而且对有些材料的利用还需要核实。宋正海等编《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东出版社,1992年),有自己的特色,主要从地方志和正史等文献中搜集,统计出334个年份的蝗灾记录,但记录的材料也不甚详细与全面。类似的还有张波等编《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农业出版社,1997年)、陈振汉等编《清实录史资料(第二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孟昭华编著《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一书,论述各朝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罗列了具体的灾害史料,该书的重点是阐述各朝具体的救荒措施,史料丰富且集中。这也是了解中国蝗灾发生状况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地方性的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资料室编《广西壮族自治区近五百年气候历史资料》(1979年)、赵传集主编《山东历代自然灾害志》(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情报所,1980年)、贵州编《贵州历代自然灾害年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湖南省气象局气候资料室编写发行的《湖南省气候灾害史料(公元前611年—公元1949年)》(1982年)、河南省水文总站编写的《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史料(包括旱、涝、蝗、风、雹、霜、大雪、寒、暑)》(1982年)、山西文史研究馆编印的《山西省近四百年自然灾害分县统计》(1983年油印本)、河北省旱涝预报课题组编写的《海河流域历代自然灾害史料》(气象出版社,1985年)、河北省沧州地区植物保护站编《河北历代蝗灾志》(1985年)、张杰主编《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山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9年)、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浙江灾异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年)对广东省主要的方志材料进行整理,统计出100多个年份的蝗灾记录,是论证华南地区蝗灾发生的有力材料,同时附录一“广西部分地区自然灾害史料·虫灾纪录”和附录二“福建部分地区自然灾害史料·虫灾纪录”,分别收录桂闽两地的蝗灾史料。此修订本比20世纪60年代内部出版本增补了几十万字史料。这些载有蝗灾的史料集也存在遗漏,有些可能还存在错误,引用时须加注意。
综上所述,20世纪以来学者们在对蝗虫生活习性的认识、蝗灾的成因及发生特征、治蝗措施的等方面作了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索,为把中国灾害科学推向新阶段准备了条件。但是,中国蝗史与治蝗史作为一个专门性的研究工作来说,却没有出现一本全面、深入、系统的专著,这不能不让人遗憾。因此,把蝗灾和治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完成一部中国蝗灾与治蝗通史,应该是蝗史研究者今后共同努力的一个目标。在以后的研究中尤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1.加强对历代蝗灾史料的整理、统计,充分利用方志、实录、档案等各种历史文献,对一省一朝的蝗灾进行统计并分析其规律。而且应该对蝗灾灾情进行等级量化的研究,形成一个普遍能接受的度量标准,以便对蝗灾进行归类研究或对比研究;2.加强多角度分析,尤其是从生态破坏的角度去考察蝗灾发生与加剧的综合因素,对历代治蝗思想、政策及组织演变进行系统、深刻的研究,形成中国蝗灾与治蝗史研究的一个基本模式;3.加强对古代治蝗著作的校释、整理,对其中的精华内容进行资料汇编;4.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是加强对古代各项治蝗技术的技术源流,技术操作,技术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的阐述,便于继承与发扬古代行之有效的治蝗法。如能对以上所做资料汇编利用信息技术制成光盘或是实现网络检索,也是学者们非常期待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