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2)
2013-08-16 01:03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2)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3.田间 在分析仰韶农业制度的主要特征之前,似乎有必要
3.田间
在分析仰韶农业制度的主要特征之前,似乎有必要先简略地讨论和推测一下仰韶人的人种学和地起源。仰韶人之为原始的中国人是很少有争议的。但对于他们来自哪里却知之甚少。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位英者罗克斯比(Roxby)(134)和斯马利(Smalley)(136)对仰韶人的起源作了明确推测。他们两人都认为仰韶人是在冰期时期以后从北方进入黄土高原东南部的。他们提出的主要根据是就在仰韶在黄土高原出现的前几千年里,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为冰川所覆盖。他们猜测,导致仰韶文化突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从北方迁来的人们面临着黄土沉积的挑战;他们用定居和发展文明来回答这个挑战”(136)。
如果现有的科学证据能够证明中国南方确曾为冰川覆盖,而且这样一种“大陆”类型对于人类在南方的定居造成了巨大的困难,那么仰韶人北方起源的假设将具有一定的可信程度。但是,现有的科学证据表明冰川作用在中国并不是大陆型的,它主要限于山脉,而山脉冰川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都存在(57)。近几十年在中国发现的1,120个冰川和冰川遗迹中,30%以上位于秦岭山脉以北中国的高原地区(46)。
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科学证据表明中国在更新世内山脉冰川虽曾反复出现,但却从未出现过大陆冰川。中国北方和南方许多地区的土壤是从白垩纪(140,000,000到65,000,000年前)和第三纪(65,000,000到1,800,000年前)的岩石变化而来。因为多冰川期准确地说是近100万年间的现象,而中国许多地区的土壤是早在大冰川期之前很久就已经形成了,这说明中国冰川主要限于山脉,这个
总的来说从未覆盖过大陆冰层(7)。
植物
地理学的证据对中国南半部在更新世内曾数次冰封的观点提出了更有力的反驳。有位中国植物学家曾这样概述中国南部主要的植物地理特征: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东亚木本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是一个尽人皆知的事实。1935年报告说中国的木本植物不少于959种,这个数字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其它北温带地区的总和,是在植物比较稠密的北美发现的种数(313)的三倍多, 由于最近的发现这个数字很可能达到1,000种…东亚,特别是中国丰富的植物资源要归因于这个地区地形、气候和生态条件的巨大差异。 从上说,因为在更新世内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冰河作用, 也使得许多以前广泛分布但后来在世界其它地区灭绝的树种在这里保存下来。”(119)
因为在北半球其它温带大陆存在过的大陆冰川没有在中国出现,所以在中国一直大量生存有所谓残遗植物,象仅存的裸子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和唯一的原始残遗针叶树种水杉(Metasequoia)。它们不仅是最著名的活化石,而且是中国没有出现过大陆冰川的活见证(118)(120)。
通过以上科学证据,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最后一个冰川期内,对于原始人类来说,秦岭以南的山谷、盆地、低地一直是比秦岭以北地区,从气候上,特别是从人类野生食物资源的易取性上更宜于人类。
我们认为仰韶人可能是从秦岭以南某地进入黄土高原的。支持这个观点的根据主要来自体质
人类学。近年来,对从陕西渭河流域半坡、宝鸡、华县等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具有重要意义的人体骨架进行了研究(70)(71)(72)。同蒙古人种的一些分支相比较,仰韶人最接近现代中国南方人和现代印度支那人,然后是现代中国北方人。他们的体质特征同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满州的通古斯人、西藏人、贝加尔湖地区的蒙古人显著不同。根据大陆的中国学者采用的苏联人类学术语,仰韶人属于“蒙古人种的太平洋支”或“南蒙古人种”,有别于贝加尔湖地区的原始蒙古人和满州的原始通古斯人,这些人属于“北蒙古人种”。另外,还有学的证据。自古以来, 中国语言一直同各个“北蒙古”种族所说的属于阿尔泰语系的凝聚的语言有根本的区别。人类学和语言学的根据都指明了仰韶人的“南方来源”。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从制造品和文化上也同样可以发现仰韶人来自南方的有力证据。拉里科夫(V.Y.Lar- ichev)是很少几位对东北亚和中国考古学都很熟悉的苏联学者之一,他从亚洲史前期的前后关系上研究了仰韶制品的特征:
除开类型特征之外,仰韶石器最显著的特征是工具普遍磨光。这个文化的人们还不知道剥落和削凿的技术,在制造斧、矛、箭、镞、犁、镰和打孔时,他们采用磨制法。这表明了仰韶文化独特的传统和来源,它们显然同流行打制法的北方沒有关系,而是渊源于中国的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109)
当仰韶中国人掌握了原始的削凿技术时,拉里科夫的比较类型说依然站得住脚。
最近由中国考古学家建立的文化年代表为仰韶文化南方来源说提供了最为明确的证据。根据这个年代表,秦岭南侧陕西省西乡县李家村遗址代表着仰韶文化的最初阶段。李家村遗址出土的陶器,在形状上相似于其它仰韶文化遗址,但有两点显著不同,就是条纹陶非常普遍,没有彩陶。在秦岭以北渭河之滨和河南西部许多仰韶文化遗址,含有李家村型陶的文化层紧压在含有独具特征的仰韶彩陶文化层的下面(17)(58)。
因为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太平洋沿岸和中国南方许多地区早期陶器都绘有条纹,还因为李家村位于秦岭南侧,汉河上游,地系陕西与长江中部,仰韶人继承了某些南方文化传统这一事实已毋庸置疑。当然,仰韶文化极有可能的南方传统并不能抹杀这样一个重要事实,即仰韶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毫无疑问是黄土高原的产物。这就清楚说明了为什么仰韶文化同从仰韶时代之前到有史时代初期曾在自满州起经内蒙古大草原到甘肃、新疆最西部的广大区域内繁荣一时的细石器文化绝少共同之处.
因为秦岭以南的考古没有黄土高原广泛,所以对繁盛的半坡阶段之前的仰韶人的文化进化知道的不多。李家村遗址的手工制品包括条纹陶器、石斧、扁斧、铲、凿、坠和磨石等。斧和凿代表了木头的砍削和修整;石坠代表了深水捕鱼;铲和磨石代表了一些原始的农业生产,但详细内容不能得知;陶器的使用意味着当时的人们已喜欢过某种程度的“定居”生活。可以设想,将来某时会在秦岭以南紧邻渭河流域仰韶文化心脏地区的陕西南部、四川北部或汉河中游的某个地区,发现已非常发达的采集阶段的重要线索,而这个阶段将是早于半坡阶段以后出现于黄土高原的田间农业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虽然我们不太清楚仰韶人文化进化早期的明确特征,但是我们能够举出一些基本原因,说明为什么农业和成熟的定居村落公社的出现在秦岭以南要比紧邻的以北黄土地区困难得多。实际上,秦岭以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更利于集约的采集经济和渔猎经济。 但是,原始人类在这里也面临着两个巨大的困难,这就是满山遍野的树木森林和南部平原长着茂密野草的重粘土。虽然许多原始人类用剥树皮、放火烧的办法来清除森林,但是史前期和有史初期的中国人有一种独特的品质,就是不愿意用这样一种简单的、任意的方法毁坏森林((12): P85—106)。显然,南部平原的重粘土也给原始农具造成了很大困难。这些摆在秦岭以南原始中国人面前的发展农业的困难,可以从其它农业的发展过程得到印证。 哈兰(Jack R.Harlan,私人)指出:“在非洲实行的是锄耕农业,重土全都避开, 或是通过烧草和在雨季末插秧来耕种。”他们下面一段话更有说明力:“同普遍的看法相反,在这个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发展农业是困难的,而且就我们所知也发展得比较晚。”
根据历史的观点,世界上最持久的、一直完全是按照中国文明的不朽特征发展的自给自足的中国农业制度的基础,是公元前5000年在仰韶文化的中心地区奠定的。这个非凡的农业制度的建立是仰韶人对自然条件做出的回答。这里的自然条件虽然具有某些局限性,但也有其独具的有利的一面。自然条件的局限性表现在气候恶劣、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