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2)(3)
2013-08-16 01:03
导读:很著名的。《诗经》中提到的谷子有红、黑、白、早熟、晚熟、不粘、粘之分,可谓种类繁多,甚至今天在黄土地区也能发现野生谷子,所有这些证据以及
很著名的。《诗经》中提到的谷子有红、黑、白、早熟、晚熟、不粘、粘之分,可谓种类繁多,甚至今天在黄土地区也能发现野生谷子,所有这些证据以及谷子悠久的栽培,应当肯定粟属和稷属谷子是中国原产植物。
两位研究栽培作物起源的先驱者迪肯道尔(Alphonse DeCandolle)和瓦维洛夫(N.I. Vavilov)都认为粟属和稷属原产于中国。但是关于它们的原产地的说法仍然相当混乱。例如《A.Engler’s Syllabus der Pflanzenfamilien)(90)一书认为黍和稷原产于印度。印度一位著名的谷子专家克里施奈斯瓦米(Krishnaswamy)认为一般说来谷子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而不是中国(108)。一位研究干旱地带的地家威斯曼恩(Hermann von Wissmann)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谷子起源于印度西北部((142):P285).众说纷纭,远不只上述之数,这些现象说明应当从世界发展史的角度来重新验证谷子的起源。
在旧世界,黍和稷曾在希腊的阿吉萨(Argissa)史前遗址有所发现,年代是在距今7950—6960年之间(132)。 在新世界,粟的大穗变种在大约5950至5450年前曾是墨西哥塔曼利帕斯地方人类的主要食粮,当时玉米还没有在这里出现(86)。但是在这些地区,谷子不久就被其它粮食作物取代了,谷子在近东和中美洲发挥的作用从未象在仰韶中国那样重要。
当然,瓦维洛夫也指出可能还有不同于粟属和稷属的谷子起源于埃塞俄比亚,它们是Eleusine coracana和Pannisetum spicatum(141)。最近有关的考古学研究表明这些非洲谷子可能是为公元前第2000年期间某时属于“石碗”的人们所种植(88)。当然,由于种类不同,而且年代较晚,这些非洲谷子同我们研究中国谷子的起源毫不相干。
稷属原产于印度的观点也经不住仔细推敲。一则印度植物学家也承认在印度次大陆没有野生谷子存在(93),二则在印度,在含有印度最古老的谷物—小麦和大麦的文化层里从来没有稷属的发现。学方面的证据更是进一步雄辩地证明印度不是谷子的原产地。黍和稷的梵文名称Cinaka(音)意为“中国的”(111),印度语名称Chena和Cheen,孟加拉语名称Cheena和古吉拉特语名称Chino在发音上都非常接近(的)China(中国)(83),而另一个变异的孟加拉语名称bhutta则清楚地表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国不丹是从中国长途引进谷子的一个落脚点(Edward C.Dimockl969:私人)。另外还有许多从中国引进的栽培作物,它们的梵文名称也忠实地反映了它们的来源。例如桃子称为cīnaní,意为中国的水果,梨称为 cīnarōjaputra,意为中国的花冠王子(111)。黍的波斯语名称*(上为兹的上半部,下为su )*(上为兹的上半部,下为su )无疑是从中文黍黍(P.ni- liaceum glutinosa)派生出来的。这也表明这种谷物是从中国传入西亚的(111)。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当然,研究栽培植物的起源不能单靠语言学的证据,但是我们的证据不单是语言学的,我们还可以举出考古学、植物学、
历史学,以及学和孢粉学的证据。在我们前边提到的编年史式地概括了过去100万年的山西午城剖面的禾本科植物中一直实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只有粟属和稷属。确实,自从有以来,黄土高原的聚居生活是如此依赖谷子,甚至周族传说中的祖先—后稷的名字意思就是“谷神”。
1921年在仰韶村被J.G.安特生发现并带回瑞典作进一步研究的各种新石器制品中,最有意义的一项发现是两位瑞典植物学家对印在一块陶罐碎片上的栽培稻谷(Oryza sativa)的形象的鉴定(89)。用安特生的话说:“这项发现是非常惊人的,这不仅因为它把稻谷的历史向前推了一大段时间,而且它指出了稻谷的故乡不是干旱的亚洲中部,而是多雨的亚洲南部(78)。”正如我们现在知道的,虽然中国第一个成熟的新石器文化的名称得之于仰韶村,但是在这个村发现的文化群在年代上要比半坡晚得多。
1949年以后,在中国史前期稻谷的发现非常丰富。虽然1921年在豫西仰韶村的发现一直是黄土高原东南部稻谷文化的仅有证据,但是在淮河以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发现了十多处史前稻谷遗存,这些地区全都不在新石器文化中心地区的范围之内。如表工所示,现属上海市的青浦县崧泽青莲岗文化遗址的稻谷遗存,据放射性碳测定为距今5195±105年,换算年代大约是公元前4000年。崧泽稻谷经鉴定为早熟长粒的“热带”亚种—籼(Oryza sativa indica)。从浙江北部太湖南岸吴兴县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遗存,经放射性碳测定为距今4568±100年(换算年代:公元前3300±100)。这两处稻谷遗存的发现不仅互相证实了年代的可靠性,而且后者因为既含有籼又含有粳(圆粒晚熟稻,即japonica亚种),在科学和历史上更具价值。这些证据也肯定了我以前单凭文字和当地历史记载研究的结论:虽然一直到大约公元后1000年在中国种植的稻谷大多是高产晚熟的粳稻,但是中国南方的原产却是籼稻(98)。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在长江下游三角州地区的吴县草鞋山遗址和无饧仙蠡墩遗址最下文化层中也发现了稻谷遗存,这两处遗址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们在地层学上相当于马家浜期,即青莲岗文化江南类型的最早阶段。正如我们在年表中作介绍时所指出的,青莲岗文化这两处遗址已知的放射性碳年代(5785±105B.P.和5345±105B.P)可能代表着这个文化早期阶段比较靠上和靠下的年代界限,可以设想在长江下游地区将会发现比崧泽稻谷遗存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早几个世纪的稻谷遗存,长江下游稻谷文化的起源根据树轮年代计算的话很可能是在公元前第6千年的后半期。(编者按:后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和桐乡罗家角发现了距今七千年左右的碳化稻粒,证明何炳棣教授的预测是正确的。)
除长江下游以外,在属于屈家岭文化的湖北几个地区的红烧土中也发现了很多稻壳。从稻壳的数量看,稻谷种植已具有相当规模。但是这些发现的年代可能只能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的早期。
这些考古发现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对到目前为止植物学家们普遍持有的观点提出了挑战,这些观点认为稻谷原产于南亚和东南亚,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特别是瓦维洛夫的说法广为流行,值得抄录如下:
“尽管热带的印度在(栽培作物的)种类上要少于中国,但中国的稻谷却是从印度引进的,并且千百年来在中国一直是主要的粮食作物,这就显得印度在世界农业中更为重要。印度之为稻谷的故乡,证据是那里有许多种野生稻和象草一样野生的普通稻,这些普通稻具有野草一样的特征,即成熟时掉粒以保证自播。那里也发现了一些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间的中间品种。印度栽培水稻的品种差异在世界上是最丰富的,尤以那些粗劣的原始品种为典型。印度与中国以及亚洲其它次要的水稻栽培地区的不同之处就是它的稻谷品种具有普遍的遗传优势。”(141)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象瓦维洛夫这样著名的植物学家从科学上论证热带的印度是稻谷的故乡固然不可漠视,但是科学家和史学家必须进一步稻谷是否确实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是否中国,至少是秦岭和淮河以南地区不可能是稻谷,特别是东亚温带的粳亚种的原产地之一;是否有足够有力的植物学和历史学证据来证明野生稻种在中国的存在。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稻谷文化,现有的放射性碳年代数据和史前稻谷发现的数量和质量似乎全都表明中国南方是稻谷的原产地之一,同时也是最早驯化稻谷的地区。威勒(Mortimer Wheeler)对早期印度稻谷考古证据的研究经放射性碳测定为3750 B.P.,这已不在我们讨论之列(143)。对印度最早的稻谷遗存的最新放射性碳测定,据印度一位著名的古植物学家维施努—米特(Vishnu—Mittre)报告说是大约5000B.P.,但他率直地承认无法证明这个遗存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147)。泰国北部的史前稻谷证据是间接的,是刻在陶器上面的稻谷图案,经用热发光技术测定大约为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