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2)(4)
2013-08-16 01:03
导读:0B.P.(148)。年代的比较看来是有利于中国的,我同参加这次起源会议的大多数同行持有相同的观点,即史前驯化稻谷的分布要比迄今所认为的广泛得多
0B.P.(148)。年代的比较看来是有利于中国的,我同参加这次起源会议的大多数同行持有相同的观点,即史前驯化稻谷的分布要比迄今所认为的广泛得多,稻谷大概是在中国南方、东南亚大陆和印度次大陆独立驯化的。
科学家一直是从分类学上认识稻属(Oryza)的23种禾本植物的。这23种中只有两种被驯化了。在驯化的稻种中,Oryza glaberrima严格地说是局限于西非的地区性作物,只有稻(0.Sativa)才是世界性的。西方科学家已知的发现了稻种的地区有印度、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西非、马达加斯加、中美、南美和澳大利亚(93)。因为野生稻种的地理分布是世界性的,并且中国南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稻谷产地的气候和植物地理条件同亚洲其它季风地区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没有详细研究中国的野生稻种的和现代记录,就不能对稻谷的原产地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中国关于稻谷的命名不仅十分复杂,而且历史记载在世界上也是最丰富的。商代甲骨文中除了栽培稻种之外,还显著地提到一种野生稻叫“秜”(73):P101)。公元lOO年编纂的最早的系统的中文字典《说文解字》解释说:“稻今季落来季自生谓之秜。”几乎可以肯定秜就是Oryza perennis,越来越多的稻谷专家认为它可能是栽培稻谷的祖先(93)。
中文词汇从商到汉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在不同的地区方言中发音的不同,以及不可避免的讹误,到汉时,已从原始词意秜中派生出四个同形同音异义的“稆”字和一个“离”字((99): P21,P34—36)。公元前二世纪由淮南王聘用学者编纂的《淮南子》中有关于离—野生稻的重要记载:“离先稻熟而农夫耨之。不以小利伤大获也。”((99):P21,注66)高诱在公元205年对这部书做了系统注解,他解释说:“稻米随而生者为离”(以上均引自《淮南子·泰族训》——译注)。这不仅讲出了消灭多年野生稻的基本道理,而且清楚地说明在古代中国有意识地消灭野生稻。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在古代很可能只有在紧邻淮河的南岸地区的方言中才发“离”音。从汉代起,野生稻的通用字是稆的四种不同形式。虽然最初稆字只是作为名词专指野稻,但是由于又有一些新的含意,所以不久就用来代表所有的野生谷物,也作为形容词和副词来形容各种粮食作物的自然野生状态。由于稆的意义非常广泛,我已剔除了历代关于稆的15条记载,在这些记载中,稆具有普遍的意义而同水稻没有特殊的关系。然而这些被剔除的记载中很可能有些同野生稻的存在有关系。尤其是记载中有些“相生”谷物的产地是淮河以南的一些湖岸河边和沼泽。然而为慎重起见我把所有这些语焉不详的记载都予删除,并且核对了汉代以后的历代历史。因此在表8中的任何一条记载都与由于战乱或自然气候造成的暂时荒耕而出现的植物退化无关。
表8的记载可能只代表了各省和地方当局呈交朝廷的报告的很小一部分。关于宋初的野生稻出现的报告,十三世纪末伟大的百科全书编纂者马端临说过,因为报告太多了,他只能挑选几种收入他的百科全书异常植物一章中(85)。明太祖(1368—1398在位)曾命令上报朝廷的只有自然灾害,不吉利的自然现象不在此数(59)。这个规定为明朝和清朝的统治者所沿用。这样,(明、清)历代朝廷记录中都没有关于野生稻的记载。由于十一世纪以来早熟和较抗旱的稻种的不断,优良稻种的不断繁殖和过去几千年中稻作农业日益密集的耕作体系,都大大促成了野生稻在中国的退化(98)。尽管如此,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里墨里尔(E.D.Merrill)1910年在广东还是发现了一些野生稻种,中国植物学家最近在广东、广西、云南也有许多发现(16)。
对表3的记载再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排除了耕作退化的可能性,野生稻的分布区域也是非常广的,而它们出现的地区——有名的、无名的湖泊,河流,沼泽——更是证明这些稻种必定是野生的。那些在早春成熟的野生稻种显然不同于通常是在夏末和秋初成熟的栽培稻种。最有趣的是它们的俗称“神稻”,不仅表明了它们的野生起源,而且很可能就是一些稻谷专家认为是栽培稻谷的祖先的Oryza fatua。研究南亚和东南亚植物群的权威柏凯尔(I.H.Burkill)曾这样描述O.fatua的特性:
“在印度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它(O.fatua)除了成熟时落粒之外,各方面都与一年生稻(O.sativa)非常相似。在冈吉提克平原,人们看到了它的另一变种,但除去掉粒外仍然很象稻谷。穷人们都知道它,他们或是在成熟前把芒捆在一起, 以便于收获;或是待落地后再捡起来,因为芒很长这很容易做到。”(84)如果这些“神稻”在成熟时不掉粒,中国的穷人就不可能从河水,湖水中打捞它们的籽粒。中国古代文献3000年来关于野生稻的记载确实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
对植物
遗传学家来说更具有特殊意义的是公元1000年以前中国文献中关于稻谷的记载大多是粳亚种,即O.sativa japonica。粳稻通常局限于亚洲东部的温带,同中国人称之为籼的稻种(O.sativa indica)相比,粳稻的特征是高产和籽粒短而圆。有些遗传学家认为“这两个品种在形态和包括对温度和昼长的反应等几个生理特征上有所不同”(98)。对在中国北方和长江中部流域发现的史前期和古代稻壳的初步的形态学研究表明它们是粳亚种。中国著名的稻谷专家丁颖认为:
“据江汉平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红烧土中的谷壳,可以肯定约距今三、四千年前,在这个大平原里已有不少的粳稻栽培,这可能与上述汉墓出土的稻和当时分布于黄河流域的粳稻类型有一定的关系;”(60)
在历史上也具有重要价值的现存最早的系统的中国农书,编篡于公元六世纪上半叶的《齐民要术》在关于稻谷一章的序言中开列了许多稀有稻种,其中有些是籼亚种。可是不言而喻, 自古以来,数量有限的籼亚种一直不具有真正的意义。直到公元11世纪初从印度支那占婆(越)引进早熟和比较抗旱的籼稻种,中国人才真正开始发展更多更好的籼种,并通过这个稻种把稻作农业的前沿从南方的三角洲、河滨、低地推向了丘陵和山区,这个发展过程在过去1000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一直在进行着(98)。从钱山漾新石器良渚遗址发现的稻谷遗存中,既有粳稻也有籼稻,这更肯定了中国史书和农书的可靠性,因为放射性碳测定这里已经碳化的稻谷年代是4568B.P.(换算年代为3300B.C.)。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尽管东南亚学者的最新看法是在泰国北部高原“水稻农业”可能“从5500B.P.”就已经开始了(148),可我们综合考古学和历史证据,可以肯定中国是稻谷的起源地之一, 并且肯定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粳稻的。因为稻谷是世界一半以上的主要食粮,并且因为东亚的温带占世界稻谷产量的三分之二,而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最大生产国,中国对于世界农业作出的贡献应比瓦维洛夫和其他植物学家所认为的大得多。小麦是近150年里才在西方农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稻谷在过去的上千年中一直维系着大部分人类的生存。所以说中国对于世界农业的贡献比最早向世界提供小麦和大麦的美索不达米亚都要大。
在对中国农业起源的讨论中,仍有两个关于稻谷的问题要解决。第一个,虽然稻谷一般说来是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可考古发现和古代文字记载都表明它在半干旱的黄土高原曾被种植过。正如我在原始一节中指出的, 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和低地平原都有沼泽,这是主要的自然地理原因。除了水之外,稻类作物还需要一个高温环境,为了生长和成熟还需要长时间的日照。因为是大陆性气候,黄土地区的平均温度是摄氏24°到26°(7、8月份),这个平均温度实际上比亚洲东部温带维持稻谷的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最低平均溫度20.5℃要高得多。中国北方的太阳射线也要强于江南地区。近年来的实验也表明.中国稻谷的最高单位面积产量不是在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