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丛枝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2)
2013-08-28 01:24
导读:3综合防治措施 3.1措施 泡桐丛枝病是一种侵染性病害,可以通过控制病原、减少病原数量和增强树体抗性等途径进行预防。 3.1.1选育抗病品种或品系造林。
3综合防治措施
3.1措施
泡桐丛枝病是一种侵染性病害,可以通过控制病原、减少病原数量和增强树体抗性等途径进行预防。
3.1.1选育抗病品种或品系造林。从保护区选择无病母树采种和采根,建立无病虫害苗圃和林地,最好用种子繁育,在播种前可用50℃温水处理种子10~15min,能明显降低感病株率,也不影响苗木的正常生长。如采用根条育苗,需严格消毒处理,即将根条晾晒1~2d后,放入500~1 000IU的四环素水溶液中浸泡6~10h,发病率可降至1/1 000以下。
3.1.2培育优质壮苗。加强泡桐树的土、肥、水综合,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改善树体营养状况,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3.1.3适当增施磷肥,少施钾肥。据试验结果,土壤中含磷量越高,丛枝病发病越轻;钾含量越高,发病越重。而且发病轻重与磷、钾比值反相关,比值在0.5以上很少发病。对二年生以上的泡桐,每年施磷肥0.10~0.25kg/株,适当调节磷钾比值,可有效地减轻丛枝病的发生。
3.1.4预防刺吸式害虫。于6~7月份进行叶面喷洒吡虫啉或呋喃丹剂,防治沙枣木虱、小板网蝽若虫,以减少传病媒介,控制病害蔓延。
3.1.5清除侵染源。加强苗木管理,苗木生长季节不要损坏树根和枝条,对于初发病枝条应及早修剪,改善立地条件,提高泡桐的抗病能力。发病重的树木砍伐,剪下的丛枝要集中销毁以减少病源。
3.2治理措施
3.2.1春季环剥。春季树液流动前将病枝基部切断韧皮部,阻止病原菌向树液上下流动扩散,环剥部位应尽量距发病部位低点,根据发病部位、发病程度、着重角度、生长势等确定。环剥宽度和环剥枝的直径相当,粗大枝的剥口要适当宽些。环剥最佳时间为“春分”。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3.2.2秋季修除病枝。在10月下旬剪取病源枝最佳,不宜在生长季节进行修枝,以免引起伤流和病原体在树体内扩散。据试验,4月、7月、8月、9月分别修除病枝,病害复发率在100%、80%、50%、20%。
3.2.3注药法。采用25万单位的盐酸四环素和土霉素药液,于5~7月份用注射器向病株髓心注药液,苗高0.5~1.0m,注入10~20mL,苗高1.5~2.0m,注入40~60mL。对一至八年生的树木,应用吸根法,即扒开树枝对应的侧根,选2~3cm粗的根剪断,浸入药液中,封土埋好,经1~2d即可,2~3次为宜,也可以直接对病株叶面每隔3d喷200U的药液,连续5~6次,治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田国忠.北京市区泡桐丛枝病发生特点研究[J].
植物保护,1996(6):3-6.
[2] 冯志敏.外源激素和抗生素对患丛枝病泡桐形态和蛋白质变化影响研究[D].郑州:
河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