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丛枝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
2013-08-28 01:24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泡桐丛枝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关键词 泡桐丛枝病;发病规律;防治措施
关键词 泡桐丛枝病;发病规律;防治措施
论文摘要 了循化地区泡桐丛枝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病症状,结合本地实际发生情况及应用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综合客观的论述,并提出了丛枝病具体治理措施。
泡桐为玄参科泡桐属的落叶木。泡桐材质优良,速生丰产,在循化地区分布较广泛,是城乡绿化、美化的优良树种之一。近几年来,由于受丛枝病危害,叶片早落,致使植株发育不良,重者则成片枯死,导致其观赏性降低,在城乡绿化和造景中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据,该病发生率一般在8%~25%,且有日趋蔓延趋势。为此,我们对泡桐丛枝病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进行了调查,现总结如下。
1发病规律
泡桐丛枝病病原为类菌质体,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20~0.82μm。在泡桐韧皮部筛管细胞中通过筛板移动,能扩及整个植树,一是带病的种根育苗;二是借助昆虫取食。传播昆虫有沙枣木虱、小板网蝽等。病原菌侵入寄主后长期有潜育现象,一般可达2~18个月,另外,病原菌在寄主体内有季节性运动,总的趋势是秋季随树液流动到韧皮部向根部回流,累积在根部越冬,翌年初春,随树液流动回升。据观察,实生苗发病低,平茬苗、留根苗发病率较高,平茬苗比对照(不平茬苗)在圃内发病率高3倍,3年后发病率可达20%以上。
2发病症状
泡桐丛枝病是全株传染病害,在枝、干、花、根部均可表现出病状,常见的有以下2种类型。
2.1丛枝型
腋芽和不定芽大量萌发,抽生很多小枝,节间变短,叶序紊乱,病叶黄化,小而薄,有明脉状和皱叶状,冬季小枝不脱落,呈扫帚状,发病当年或1~2年小枝枯死,会引起整株枯死。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2花变枝叶型
花瓣变成小叶状,花蕊形成小枝,小枝腋萌继续抽生形成丛枝,花萼明显变薄,色淡无毛,花托分裂,花蕾变形,有越季开花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