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水稻抛秧田病虫草害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2013-09-07 01:05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水稻抛秧田病虫草害的发生及防治对策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 水稻抛秧是现代稻作轻型栽培技术,由于水稻抛秧时间早,群体密
摘要 水稻抛秧是现代稻作轻型栽培技术,由于水稻抛秧时间早,群体密度大,前期田间少水,因而有利于病虫草害的发生及为害,在病虫草害防除过程中应抓住前、中、后(穗期)期,实行阶段性重点防除。化学除草应采用“一封一补”2次化除技术;病虫害防治根据病虫害的实际发生情况,结合气象因素、苗情确定防治主次对象和防治适期,合理混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控制多种病虫害。

  关键词 抛秧水稻田;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防除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1-0185-01
  
  水稻抛秧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现代稻作轻型栽培技术,2006年白帽在中稻上推广面积达2 000多公顷,占中稻种植面积10%以上,已充分显示了其省工省力、高产高效的优势,但抛秧稻田病虫害发生复杂、杂草危害较重。
  
  1 抛秧水稻的生育期特性及栽培特点
  
  据白帽的耕作制度和温光资源条件,水稻抛秧在品种选择上,一般要求中熟杂交系列中稻品种,在茬口安排上以前茬油菜田和闲田为生,与常规手插移栽水稻相比,抛秧水稻秧龄期较短,一般在25d以内,比普通水育大秧短10d左右,如秧龄期过长,则秧根连结不易分散,就无法抛栽。抛秧时间早,具有抛秧时伤根少、扎根浅、起发早、分蘖节位低、基本苗数足、有效穗数多及后期青秆黄熟等特点,有显著的早发优势。
  
  2 水稻抛秧田病虫草害发生特点
  
  抛秧水稻田前期有利于杂草发生,分蘖期而遭1代二化螟为害;中期有多种病虫发生和为害,如2代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等;穗期的稻飞虱、叶尖枯、稻曲病和稻谷粒黑粉病等相继发生及为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1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发生量大,危害重
  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产卵为害具有明显的趋嫩绿习性,特别是岳西县第1、第2代二化螟及四(2)代稻纵卷叶螟处于抛秧水稻生长优势明显,植株嫩绿,极易引诱螟蛾产卵为害。据2007年6月18日,1代二化螟枯鞘株率:抛秧中稻田平均为29.6%,手插中稻田平均为9.8%。7月20日调查四(2)代稻纵卷叶螟蛾量、卵量:抛秧中稻田平均蛾量30.45万头/hm2,平均卵量412粒/百丛,手插中稻田平均蛾量16.86万头/hm2,平均卵量278粒/百丛。7月20日调查四(2)代稻飞虱,抛秧中稻田平均有稻飞虱3 420头/百丛,手插中稻田平均有稻飞虱1 040头/百丛。
  2.2水稻纹枯病发生早、病情上升快
  水稻纹枯病是高温高湿性病害,抛秧稻田分蘖快、封行早、群体大、湿度高,因此抛秧稻田纹枯病的发生特点是发生早、为害重、时间长。据历年资料记载,抛秧稻田纹枯病初见期比手插秧稻田早10d左右,但病情上升较快,据2007年7月10日调查,抛秧中稻田水稻纹枯病病丛率平均为4.6%,而手插中稻田水稻纹枯病仅有零星发生。
  2.3穗期病虫害相继发生及为害
  由于四(2)代稻飞虱虫口基数大,防治技术不到位,导致了五(3)代稻飞虱发生量大、为害重,2007年8月15日调查,抛秧中稻田平均有稻飞虱5 870头/百丛;稻曲病、稻谷粒黑粉病在水稻抽穗扬花时遇雨水多、湿度高,有利于病菌萌发侵入,则发病重。
  2.4杂草猖獗发生为害,防除难度大
  由于水稻抛秧后至秧苗扎根立苗前,田间不建水层,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对杂草特别是稗草种子的萌发与生长极为有利,因此杂草的发生数量明显多于普通插秧移栽稻田,而且发生高峰提前,杂草的大田生长为害时间拉长,对水稻的危害加重。抛秧水稻杂草发生量大,人工拔草难度大、花工多、效益低、效果差,同时对秧苗的影响也较大。而化学除草安全性差。抛秧田秧苗秧龄短、抗药性差,前期根系裸露在土壤表层,增加了根系对除草剂的吸收,因此对除草剂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如含有乙草胺、甲磺隆成分的混配除草剂在抛秧田使用均易产生药害。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 防除技术与方法
  
  根据抛秧田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在防除时应抓住前、中、后(穗期)期,实行阶段性重点防除。前期以化学除草为中心,分蘖期以1代二化螟防治为重点;中期(孕穗期)防治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2代二化螟;穗期以防治稻飞虱为主攻目标,兼治叶尖枯、稻曲病和稻谷粒黑粉病。
  在杂草防除中,针对抛秧水稻“苗小草多”的特点,为确保稻苗安全和除草效果,应采用“一封一补”的2次化学除草技术。“一封”即掌握在抛栽秧苗基本直立后(抛栽后5d左右),施药封杀杂草,宜选择安全性较好的丁苄、幼禾葆等;“一补”即抛秧后15d,田间仍有较多残存杂草,必须进行补治,使用精克草星、抛秧精克等药剂。“一封一补”前后配套使用,除草效果可稳定在90%以上,安全性也比较好。
  在病虫防治上,应根据病虫害的实际发生情况,结合气象因素和具体田块的苗情,确定防治的主攻对象和防治时间,合理混用氯虫苯甲酰胺、锐劲特、毒死蜱、吡虫啉、噻嗪酮、纹霉清、爱苗等高效低毒残留农药,控制多种病虫害。
  
  4 参考文献
  
  [1] 凌小明,刘国明.抛秧水稻田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8,18(6):16-17.
    上一篇:陇东苹果园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水稻病虫草害无公害综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