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 玉米间作芭蕉芋;黄壤旱地;种植模式
论文摘要通过玉米间作芭蕉芋与玉米混种芭蕉芋的比较,结果表明玉米间作芭蕉芋比玉米混种芭蕉芋增加纯收入6 150元/hm2。
芭蕉芋(獵anna Edulis 獽er) 又名旱藕、蕉藕、姜芋,为蕉科美人蕉属的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等地,是一种很好的淀粉作物。芭蕉芋淀粉颗粒粒径大,糊化温度低,糊透明度好,直链淀粉含量高,成膜性好,其分子量也很大,与马铃薯淀粉接近,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目前其开发利用以生产淀粉为主,并开发淀粉深加工产品以及粉丝、粉条等食品项目。
安龙县的丘陵旱地多属富钾黄壤地,目前中等地单种玉米常年单产7 500 kg/hm2,纯收入约6 000元/hm2(纯收入指总收入减去种子、化肥、农等3项费用后的收入)。1980年后推广的芭蕉芋单种,一般单产6万 kg/hm2,纯收入1.2万元/hm2左右。玉米混种芭蕉芋,玉米单产6 000 kg/hm2,纯收入6 600元/hm2,芭蕉芋单产22 500 kg/hm2,纯收入4 500元,合计纯收入11 100元/hm2。1990年后研究开发的玉米规范化间作芭蕉芋的种植模式,经组织验收,玉米单产达7 500 kg/hm2,纯收入8 250元/hm2,芭蕉芋单产达4.5万 kg/hm2,纯收入9 000元/hm2,合计纯收入17 250元/hm2,纯收入比单种芭蕉芋增收5 250元/hm2,比玉米和芭蕉芋混种增收6 150元/hm2,实践证明这是黄壤旱地中一种高效的种植模式。笔者将玉米间作芭蕉芋与玉米混种芭蕉芋进行了比较,并归纳其栽培要点。
1 玉米间作芭蕉芋与玉米混种芭蕉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