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稻科技培训和思考
2014-03-05 01:00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关于水稻科技培训和思考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关键词 水稻科技;培训;农民
关键词 水稻科技;培训;农民 论文摘要 桦川县水稻面积大,有针对性地培训农民,强化科技服务,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科技培训时,应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不良对授课效果的影响,农民对品种的选择、盐水选种以及科技培训到位率等。
桦川县是
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水稻种植面积近4.67万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0%以上。为了全面提高水稻种植水平,加大培训力度,力求实效,有针对性地培训农民,强化科技服务,在水稻生产中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农民对科技培训认识不同 (1)科技水平高的农户(上层)。他们的水稻种植经验丰富,容易接受新技术,并对新品种、新农、新技术主动试验,经过筛选,好的技术千方百计地应用,不认可的谁劝也不用,在水稻生产过程中,能自觉按照水稻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执行,能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地安排水稻生产。这部分农户约占10%,年年能高产稳产。
(2)科技水平一般的农户(中层)。他们认为自己掌握的种稻经验不多,对水稻生长发育方面的知识不够,但他们渴望水稻能获得高产,因此积极参加培训,认真阅读水稻栽培技术及图册,并且经常打电话进行咨询,按农时季节学习农技知识,谦虚谨慎,参加培训时记笔记,到农忙用到时,就把笔记本从兜里掏出来,按水稻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执行。这部分农户约占75%,水稻产量比较稳定。
(3)科技水平低的农户(下层)。参加培训学习时不记笔记,水稻育苗及田间方面不知所措时,手中没有技术资料 ,看别人动手育苗了,他们也育苗,但是苗床操作粗放,管理粗放,只能育出弱苗。别人用哪个品种,他也用,但是品种选择和农艺技术不配套,导致水稻品质和产量降低。这部分农户约占15%,产量忽高忽低,不稳定。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不良环境影响授课效果 (1)乡村政府要对科技培训充分重视,应该有固定的授课大厅,使参加培训的农民都有座位、有课桌,为农民提供学习知识的方便条件,做好笔记,在
作物生育的各个环节出现问题时,通过看自己的笔记本就能找到答案,有利于农民科学种田的技术储备。否则,农民听课时由于房间面积限制,影响培训效果。
(2)从培训教师角度看,培训场所条件差,房间过冷,热水倒在地面上过一会即可结冰,教师冻得牙打颤,该讲的知识讲不细,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最重要的方面,是授课场所没有麦克风,讲课教师声音小了,后面的农民听不清楚,声音大了,讲半小时以后,嗓子干涩沙哑,授课内容无法细致表达,同样也会影响培训效果。
3品种选择受制约
(1)市场是品种选择的风向标,在水稻品种的应用上,2006年品种多、乱、杂,在销售过程中,长粒品种价格在0.90元/kg以上,供不应求。2007年,尽管我们下乡培训时对农民宣传桦川县的主栽品种和搭配品种,但农民偏信市场宣传,使得2007年龙粳14占20%、龙粳18占20%、绥粳4号(长粒香)占20%、垦稻12(99-34)占15%、垦稻10(509)占10%、空育131占10%,其他品种占5%。
(2)据,超级稻龙粳14号品种在2006年水稻生产中占有一定比例,种植技术水平高的农户,对龙粳14号品种还是认可,经合理的栽培措施和田间管理,获得了理想的产量。但科技水平一般的农户,在水稻生产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加上气象原因,有倒伏现象发生,结实率下降造成减产。他们认为龙粳14号品种米粒长不长、短不短,不好卖,品种要求的管理水平高等,导致该品种种植率略有下降。2007年,11叶的早熟品种龙粳14号、龙粳18号等超级稻品种,经测土配方施肥,合理的田间管理,控氮增磷钾,增施硅、钙、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及时对病虫草害进行综合防治,平均产量达10.5t/hm
2,获得了稳产、高产。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4不进行盐水选种,播种量大 约50%的农户没有进行盐水选种,一是盐贵,不舍得买;二是水稻种植面积大,种子多,盐水选种费事;三是种子用盐水选后剩2/3了,心疼。错误地认为,半仁的多,用播种量来弥补,播盘上黄黄一片,籽摞籽。实际上半仁的种子只能长出弱苗,播量越大苗越弱,春季气温忽冷忽热,秧田管理不当,就会导致立枯病、青枯病发生,不能培育壮秧,而壮苗才是获得高产的关键。
5科技培训不到位 桦川县农委、农技推广中心领导十分重视科技培训工作,推广中心科技人员在科技之冬、备春耕生产前,不断到乡镇、村屯进行科技培训工作,还利用“科技之光”栏目讲解农作物栽培及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但是天地广阔,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乡镇推广站、村农民技术员也应当分片、包村屯,承担一定的技术工作,提高科技到位率。有的乡镇科技种田普及率低,不按或违反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种植水稻的农户还有一部分。只有乡镇、村屯的技术人员科技指导到位,才能尽快提高科技普及率,使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