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怒江州种植籼型杂交水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
2014-03-24 01:16
导读:在栽插密度上常表现密度过大或严重不够,在随后的施肥中又不适时、适量施肥。密度过大的情形下,苗够不及时晒田,造成贪青徒长、病虫害严重发生,
在栽插密度上常表现密度过大或严重不够,在随后的施肥中又不适时、适量施肥。密度过大的情形下,苗够不及时晒田,造成贪青徒长、病虫害严重发生,贪青秃长后又不及时割叶;在密度严重不够情形下,苗不够、田干也不及时灌溉,不注意或不及时除草,造成有效穗不足。这些不当管理措施均不利于构建合理的水稻产量三要素,导致减产或严重减产。
在病虫草害管理方面,常表现为不“对症下”和施药方法、时期不当。中发现,种植户常易将稻瘟病与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混淆,甚至个别种植户在防治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或白叶枯病时使用杀虫剂。在喷施农药时为省时、省力,用水量不足,造成防效不佳;为弥补用水量不足和增加防效,加大用药量,从而严重污染的情形屡见不鲜。对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不防微杜渐,造成病害流行,导致减产甚至绝收时有发生。在见到2代螟虫大发生时,或穗颈瘟发生时,才“急时抱佛脚”的种植户也不少见。
3现阶段怒江州种植籼型杂交水稻的对策 3.1用好现有主栽品种是当前籼型杂交水稻生产获得高产、稳产的权宜之计
Ⅱ优多57、Ⅱ优7号、Ⅱ优838、冈优12和汕优63等5个品种是我州目前的主栽品种,在我州种植多年,已为广大种植户所了解和认同,其高产栽培技术也为大多数群众所掌握。因此,在当前引进的新良种数量较少的情况下,我州各地应结合自身条件,根据历年的种植经验,避免盲目引种,在新引进品种特征特性和合理栽培技术尚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应选用适合本地良种,从而使水稻生产获得高产、稳产。
3.2加大引进新品种力度,改善品种布局
针对我州目前主要种植过去引入的少数几个老品种和种植户迫切需要适合本地种植新良种这一现状,本州宜放宽外地新品种的进入,加大引种、示范力度,增加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等经费投入,快速筛选出适合不同区域种植的新良种;之后,应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宣传这些良种,使之较快、较好地用于生产。这样一来,本州的籼型杂交水稻良种数量将得到大的增加,良种布局在不久的将来将得到合理改善。
3.3根据品种特性,结合海拔、纬度等自然条件来确定种植区域
怒江州的地势南低北高,雨水南少北多,贡山1 500m左右的怒江河谷易受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特别是贡山嘎娃嘎普雪山的影响。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海拔超过1 500m、北纬26°54′以北的区域,如贡山担当(县城)区域,当前已引进的籼型杂交水稻品种一般不宜种植。海拔1 400~1 500m、北纬26°54′以南地区,适宜种植Ⅱ优7号、Ⅱ优838、汕优63等耐低温能力较强的品种,以减轻或避免8月的低温冷害对水稻抽穗扬花的影响。海拔1 400 m以下、北纬26°54′以南地区种植籼型杂交水稻易获高产、稳产,是籼型杂交水稻的适宜种植区域,但也应根据各地的小气候或特殊生态环境来选择适宜品种,尤其应考虑在水稻抽穗扬花期的8月是否易遭受低温冷害,是否易发生某种严重病害,以及雨水、光照、积温等气候指标的多寡。
不同籼型杂交水稻品种对温光条件的要求不同,适应的区域也不一致,应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来选择适宜种植区域。如在怒江南部高温少雨种植区,既是高产区,也是白叶枯病高发区,这个区域应种植如Ⅱ优多57、冈优12之类的高产、抗病品种。在怒江北部如福贡和贡山的北部地区,雨水多,日照少,积温低,应选择Ⅱ优7号、Ⅱ优838、汕优63等耐低温能力较强的品种。在泸水1 400m以上地区为减轻8月的低温冷害对水稻抽穗扬花的影响,也应选用Ⅱ优7号、Ⅱ优838、汕优63等耐低温的品种,尽量不用如冈优12这类抗低温能力弱的品种。
3.4加强技术宣传和
培训,严守良种配套良法
针对部分种植户虽然种植老品种多年,但在栽培管理措施上存在的不足,各级政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应采用通过广播、等媒体或赠科普读物,或采用“帮、教、学”等形式向这些种植户进行“技术扶贫”,让他们掌握好籼型杂交水稻栽培管理技术。随着我国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州外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良种在产量、品质、抗性,特别是品质、抗性方面有较大的提高趋势,这些好景象将给我州引进新良种乃至籼型杂交水稻生产带来发展和机遇。可以预期,今后我州引进新良种的步伐将加快,适合我州种植的良种数量将有较大的增加。因此,我州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各级种子生产经销商应密切配合,及时采用多种形式向种植户宣传和培训新引进良种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使他们快速地接受新良种,尽快地掌握新良种的高产栽培技术,从而尽早尽量地发挥新良种的生产潜力,促进水稻生产和广大种植户生活上一个新台阶。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 中国稻作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2] 李泽炳,肖翊华,朱英国,等. 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