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水稻栽植密度的发展历程述评
2014-04-01 04:30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贵州水稻栽植密度的发展历程述评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关键词 水稻;密度;发展 &n
关键词 水稻;密度;发展
论文摘要 阐述了贵州省水稻生产的栽培密度变化历程,分析了栽培密度和栽插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安龙县水稻生产的适宜栽插规格。
水稻的栽插密度对产量影响极大,合理的栽插密度是水稻高产栽培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贵州省水稻种植经历了不同发展时期,其间有不同的种植密度。随着水稻科学的发展,水稻合理密植的内涵也得到不断丰富。
1贵州水稻种植密度的发展
1.1常规稻高秆时期20世纪70~80年代中期,贵州传统种植的水稻均属高秆品种,农民的插秧规格基本是“肥田稀大窝(斗底)、瘦田升子底”,株行距约为(20~33)cm×(20~30)cm,每穴插5~7株,密度为10.5万~22.5万穴/hm
2,基本苗75万~150万株/hm
2,有效穗120万~150万个/hm
2,产量为3000~6000kg/hm
2。
1.2常规稻高秆变矮秆时期这一时期为1975~1984年,是贵州地区水稻种植的第1次绿色革命,贵州省相继从省外引进了农垦8号、湘东、桂朝2号、铁青和自育的黔幅、761号等矮秆品种,插秧的密度也有了很大改变,推广的规格约为26.4cm×16.5cm,密度为22.5万穴/hm
2,穴插5~7株,基本苗达112.5万~225万株/hm
2,有效穗300万~375万个/hm
2,产量为7500~10500kg/hm
2,此期贵州水稻单产得到跨越式发展。
1.3杂交稻问世至普及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末是杂交稻问世至普及时期,也是贵州水稻种植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水稻插秧的密度和基本苗均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最根本的改变是将常规稻传统的穴插多株改为插单株,以主茎成穗为主改为以分蘖成穗为主的栽培技术。配套技术强调撒稀秧,培育多蘖壮秧,稀插,早插,早发。20世纪80年代后贵州地区推广普及两段育秧,特别是成功地育出了7~8叶多蘖壮秧后,就形成了贵州特色的合理密植宽窄行的规格(20+26.4~30)cm×16.5cm,穴植单株(少蘖苗插双株),密度为24万~26.3万穴/hm
2,基本苗27万~30万株/hm
2。杂交稻的有效穗达270万~300万穗/hm
2,高产田产量可达11250kg/hm
2以上。如安龙县木咱镇1990~1993年完成的200hm
2稻麦两熟的吨粮田,水稻平均单产达11265kg/hm
2,还出现很多12000kg/hm
2的高产田,全县水稻总产达6000万kg,平均产量6000kg/hm
2,是水稻最稳定的高产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育秧技术的改善,常规稻也能育出多蘖壮秧,提高成穗率,如桂朝2号达到12蘖(汕优63单株成穗为13蘖)。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420世纪末期至今该时期水稻种植密度特点主要表现为插秧密度减少,一般特等肥田株行距33cm×31.6cm,密度为7.65万穴/hm
2,中上等田株行距26.4cm×23.1cm,密度为16.5万穴/hm
2,杂交稻基本苗只有9万~22.5万株/hm
2,常规稻基本苗45万株/hm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