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邓小平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方面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他强调:要实现主义的制度化、化,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用制度设计安排好,并用规范固定下来,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主意的改变而改变。以法律为准绳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防止以前的因主观随意性而导致的恶果。
江泽民同志提出我国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从邓小平一直强调反对人治,加强法制建设,实质上强调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与和谐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和谐社会是法治的目的,法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手段。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目标。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内容是民主治国,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民主监督,形成社会的有序、稳定、协调和良性发展。而这一切正是和谐社会的特征和体现。二是社会主义法治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和方式。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是各种矛盾凸显的时期,人民利益的多样化,工农城乡矛盾,贫富分化的矛盾等大量涌现,因此,没有一种强有力的控制社会的方式,社会是难以达到和谐的。社会主义法治是最理想的控制社会的方式。三是民主法治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的前提。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的重点是收入分配公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意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为群众提供公平的机制、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
(三)大力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是传递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手段,是培养人的一种途径。“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
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教育理论在中国当代的新发展,他深刻地阐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是立国之本。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发展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两条方针,其一,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实验工厂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列宁也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可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实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状态所要求的高度”。毛泽东曾指出“学校里面出身的学生”只有书本上的知识,没有参加社会实践,“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的知识偏重于感性的局部的,缺乏理性的普遍的知识都是不全面的,要使他们的知识全面发展,就必须“必须使上述两种人各自向自己缺乏的方面发展,必须使两种人互相结合。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邓小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教育理论,提出教育要与国民发展相适应,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等。在此思想的下,我党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其二,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用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的方针。邓小平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在社会倡导宽容、谦让、奉献的社会,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形成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宽让、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只重视物质文明,不重视精神文明是不行的,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要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首要的是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和精神动力,共产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信念指引我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要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邓小平指出,我们“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的俘虏,那绝对不行”。其次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培养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人是社会的细胞,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实现人际的和谐,关键是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关心的基础上,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
(四)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自身素质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和谐社会中人自身和谐的发展方向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邓小平提出“关键在人”的论断是对建国以来人的发展的经验的。在1956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随后毛泽东又针对我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处理政治学习和业务工作关系上,提出了“又红又专”。“红”就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观点;“专”就是要有为人民服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这里政治是第一位的。毛泽东的人的发展思想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对以无产阶级思想来确保人才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起了极大的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左”倾思想、教条主义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在对人的发展上过分强调政治思想的标准,粗暴的批判人性、人道主义,极力否定和排斥个人欲望、个体利益、个性自由,在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发展中出现尖锐对抗局面。邓平对那种是非不分、善恶颠倒,任意践踏人的价值尊严的错误加以纠正,提出一系列“关键在人”的人的发展思想。1.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思想。1982年,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公民”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再次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将“四有”新人培养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在“四有”中,平偏重于“有理想、有纪律”。他指出:“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样能够取得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我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就是这个道理。”邓小平的“四有”思想是对毛泽东的“又红又专”思想的具体化、明确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2.邓小平提出实现人的现代化,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所谓人的现代化,就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使自己的观念、能力、活动和交往及其素质等方面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阶段。人的现代化就是要大力消除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如对政府、单位的依赖思想,只提倡竞赛不提倡竞争,耻于言利,特权主义思想,缺乏效率、风险意识和时间观念。消除与经济格格不入的保守观念,如宗法血缘和等级观念,乐天知命、事事无争和小富即安的思想,安土重迁、重农轻商的小农经济意识,父母在、不远游的孝悌观念等。大力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理念,如诚信、竞争、效率和风险意识,平等、法制观念,创新和进取精神等。3.邓小平提出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思想。他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他强调:“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同时不断提高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它劳动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我们们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这也是人与外部关系和谐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的“关键在人”思想揭示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注意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