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潜功能”
首先,从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及职责来看,大学生进入基层工作,充实了基层工作队伍,提升了基层人员素质,为长期以来陷入僵局的农村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切实加强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做了如下界定:担任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协助做好以下工作: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组织实施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任务,协助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实体和科技示范园;配合完成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办事代理、科技推广等工作:负责整理资料、、起草文字和远程终端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参与讨论村务重大事项;参与村团组织的建设和工作。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成员职务的,按照所担任具体职务确定工作职责。乡镇党委和村“两委”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责和工作分工。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组织负责人。从文件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机构,就是农村“两委”,而且相关文件强调“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及其他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这对于改变“两委”人员结构、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在当前农村精英缺位、基层工作陷于停滞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有心识的人才进入农村,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大学生相比农村精英而言,具有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热情活力、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特点,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其次,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向往城市成为农民的一种普遍社会。我省农村中大多数的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而农村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又不愿回去。由此出现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出现人才“洼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已成为必要之举。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能给农村带来先进的科技;通过引进新的农业产品,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寻找到最新最快的农业行情,农民的种植;另外大学生们身处经济发达的城市,长期受到市场氛围的熏陶,加上在学校中学到的经营知识,能指导农民对农产品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当前,已经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等,带动所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和拥戴,也改变了农民对基层工作机构的认识,提升了认同感。
再次,大学生“村官”宣传科学,有利于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提升农村教育意识。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教育方面。基于多种原因很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大大影响着教育,农村教育问题是教育界的软肋,虽然国家每年都拨大笔经费发展农村教育,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农村开展扫盲活动,利用农闲时间办各种学习班,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但这些措施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进入农村当村官可以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来宣传科学,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让他们真实的看到知识就是力量,让他们也自愿去学习、创造。知识促进经济,只有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另外,大学生“村官”聘任到期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流失等情况,但也有些进入队伍,尤其是今年国家和各地方公务员招录中专门为大学生“村官”群体及其他为基层服务的大学毕业生留出了一部分岗位,大学生“村官”在公务员队伍中会逐渐占据一定比例,特别是县乡两级基层政权。这些在农村基层工作过的公务员熟悉农村情况,深知农村需求和困难,这对于基层政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为民服务,改变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在农村的公信力和领导力,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广大农民是质朴的,谁能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谁能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他们就支持谁,拥戴谁。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农村基层工作输入了新鲜血液,加强了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与治理。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推进的“显功能”和“潜功能”作全面系统的分析,才能为探索顺利有效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新途径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