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交换是农民自身发展的社会手段随着农村生产效率的提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以农民开始从事非农产业,寻找更合适的自身发展道路,例如共同参与合办工厂、从事经商活动等,这加强了农民与他人在活动中的合作。个体农民在与他人更多的合作中,逐渐将更多的社区关系与亲属关系纳入到私人关系网络之中,从而扩大了自己和家庭的社会网络范围。此外,随着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农村也逐步卷入到外部社会的宏观经济体系中,越来越趋向开放化,村落社会与外界的联系逐步增强。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民工潮”极大地加强了农村与外部社会的联系,村落社会的开放化有力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的自身发展,推动了农民村外网络的扩张。农民为了自身的发展进行社会交换,这是无可厚非的,符合农民的要求,只是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腐败现象,而且使得人际交往中的个体失去了自我,“我”“随礼”就是为了达到我的目的,但方式却是突然的与损人利己的。
(3)农民社会交换有农民理性计算的原因。布劳曾指出:“由于交换是一种以期待回报和换取回报为目的的行动,因此参与交换的行动者与精于计算的理性经济人模型有很大类似之处。”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El益卷入市场化进程,中国农民的工具理性意识逐渐增强,他们的行为选择越来越体现出工具理性导向,工具理性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农民社会交换的扩张。在社会交换中,农民利用人情馈赠以达到工具目的,凡事以人情开道,把人情作为一种利益,送出一定的礼物,换回更多的利益、感情、服务、信息、金钱,通过举办家庭典礼等仪式能够以相对较少的花费换取大笔的礼金,因而,工具主义在家庭典礼仪式性功能的基础上得以推行,农村人情交往的工具性的增加是农民由非理性到理性转化的一个表现,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一味的理性会使得人际关系异化,“算盘挂在胸前”,凡事斤斤计较,成了农民的个性的表现。而且社会交换是一个互惠的均衡链,人们送出许多人情之后总是希望通过自家典礼再收回来,这使得农民的人情消费频率加快,负担加重。因而工具主义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交换之风,同时也助长了铺张浪费之风。
3农村社会交换目的的利益查审
农村社会交换的交换主体是农民,农民进行社会交换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进行社会交换可以获得一点的利益。农民进行社会交换形成一定的社会网络,“在这个网络中,通过交换,包括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的交换,将个人的忠诚、制度性角色以及物质利益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