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新浙派”的画家们执著于“传统出新”的价值理念,坚持从传统内部寻找笔墨语言,他们终于各自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切合点----“笔墨要古,境界要新”,从而使“传统出新”这一时代命题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新浙派”画家吴弗之先生在上个世纪提出“笔墨要古,境界要新”,他认为笔墨要古,并不是让人死守陈规,而是要努力学习前人的笔墨技法,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智慧,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丰厚的养料。境界要新就是指绘画创作要有时代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推陈出新。一个画家当他的思想受到时代风云的激荡,其在绘画的思想上必会产生波澜,有了新的思想意识,才能谈得上中国画的创新。
黄宾虹穷其一生,在“骨子里求精神美”,晚年取得了墨法与水法的成功,他的“三墨法”、“点彩法”和“铺水法”组成了他臻于神话的墨法,从而达到了他“浑厚华滋”全新的美学境界,而他的“新”恰恰来自他对传统技法的锤炼、思考与超越。黄宾虹经常自信地自己说:“拙笔山水于古人无一笔似者,然处处俱从古人法中极意揣摩。”⑽他在尝试“点彩法”时,时人评论说他在学油画,潘天寿说:“黄宾虹先生了不起,他是中国画创新,怎么是学油画?这是从传统基础上变出来的,不是学洋画而画的。”⑾他有时为了防止色彩太跳,就反过来设色,有人不了解,他就风趣地说:“我知道力可透纸,我画在纸背上,想让他透透看。”⑿ 黄宾虹先生是一位勇于尝试,勇于创新的艺术家,这也是新浙派的可贵之处。陆俨少是新浙派中一位极具创造力的画家,他在“传统出新”的问题上亦有明确的观点:“学习传统之后,不能停留在这一点上,必须消化,加以改进,闯出一条新的路子来,形成自己的风格面目。”⒀他从四王入手,上溯宋元,把传统技法在生活中印证取舍,得以新的突破和发展,创立了“墨块”法和“留白”法, “墨块”和传统的渲染、泼墨不同,他是积点成块,笔头饱蘸水墨,下笔如疾风骤雨,笔根重压纸上,顺势点去,使画面痛快响亮,别开境界。“留白”是把水墨留出白痕,变无为有,以虚代实,使之缭绕萦回,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动感和节奏,千百年来,中国画在用线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而陆俨少的“墨块”法却为时一变,迥出于古法之外,其意义不言而喻。
潘天寿的风格境界是“新浙派”中最具时代性的,他那充满张力的绘画结构,取明代浙派山水的强悍,金石派花鸟的凝重和“八大”的奇崛,形成了博大的风格。“潘天寿绘画的不入巧媚,灵动、优美而呈雄怪、静穆、博大,源自他的气质、个性和学养的审美选择,然而这种选择又与时代审美思潮不无关涉,他的山水花鸟奇险、沉雄而苍古的特色,濒临了古典与现代审美疆界的边界。使现代艺术境内的欣赏者也感觉他近在眼前,甚至跨进了自己的‘领地’”⒁ 他的宏幅巨制更具有现代视觉效果,如为人民大会堂绘制的《长松流水》、钓鱼台国宾馆的《雨霁》和杭州饭店的《光华旦旦》等。尤其是《光华旦旦》长9米,宽3米,气势饱满,有很强烈的现代感。
“新浙派”对传统的继承,是选择地、批评地继承。从传统中出新,并非简单地对传统的延续,从他们取得的成就来看,对今天的中国画发展方向极具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是一个无尽的宝库,现代人可以用新的观念和方法去发现、研究、开掘、采用它,找出符合时代审美的因子,局部去解构、重塑,赋予中国画新的形态、意义和生命。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