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乡村概念辨析(1)网(2)

2015-03-10 01:44
导读:3 乡村性 随着 社会 生产力的 发展 ,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传统乡村特征逐渐在转化,表现在 经济 上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型,社会构成上农民的分化(农民—

3 乡村性
 
随着 社会 生产力的 发展 ,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传统乡村特征逐渐在转化,表现在 经济 上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型,社会构成上农民的分化(农民—非农民或新式农民),聚落从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乡村文化的转型等,这些要素的变动带动了地域的转型,出现了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乡城地区,这种经济、社会、文化、地域的演变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是 现代 化的必然趋势。如何在城乡连续体的现实态势下构建乡村概念的新思维?大多数 研究 人员尝试着在城乡之间划分一个过渡区,如在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之间再分出一个似城聚落类型,在城市地域与周围乡村地域之间的交接地带划出一个城市边缘区,甚至从更大的地域范围着眼,划分出乡村城镇化区域。对处于转型阶段的地域作为城乡之间的过渡地带来加以研究,部分地解决了城乡界限日趋模糊的 问题 ,但就象区划中划分过渡区出现的问题一样,过渡区本身,城市、乡村与过渡区之间也存在着过渡现象,因此就出现了乡村、准乡村、准城市区、城市化地区等多种多样的过渡类型。
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特大系统,它包含着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极其丰富的 内容 ,在每一个侧面又包括着各种不同的层次和诸多的因素。因此从单个方面来定义乡村不会得到广泛的接受,寻求综合方面的界定更为人们响应。而且,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我们不应受某种概念的束缚。用极端化的传统乡村作为参照来套用当今的实际,这种理念支配下的归一法陷入困境是必然的。
笔者认为,在当今世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乡村的定义应让位于乡村性这一概念,在一定地域内考察乡村性质的强弱(从对立面来看,就是城市性的弱强),比起不断划分过渡地带的做法更可操作,更具有可比性。确定一个地区的乡村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首先,每个地区都可以看作是城市性与乡村性的统一体(乡村性与城市性合计为1),城市性强的地区就是乡村性弱的地区,城市性弱的地区就是乡村性强的地区,乡村性强的地区就是乡村地域,城市性强的地区就是城市地域,两者之间不存在断裂点,城乡之间是连续的。
其次,乡村性指标的高低应以城市为参照单元,用城市的标准(如市区、市域、不同规模的城市)来衡量乡村性的高低,可以在统一的框架下反映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不同地域之间具有可比性。也许会出现有的我们认为是乡村的地域(行政上的),其乡村性指数低于有些城市地域,这样我们对城乡的认识会有新的本质性理解。采用不同的城市实体为标准,可以反映城市性、乡村性的质量差异。
第三,乡村性除了与选择的参照标准有关,还与研究的尺度大小(如个人、单个聚落到不同大小的地域单元)、选择的指标与采用的 方法 有关,社会学家可以从社会发展指标来定义乡村性,经济学者可以从经济结构状况来 分析 ,地 理学 者可以综合社会、经济、地理特征加以选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
第四,由于乡村性概念是以区域为基础的定义,依据的是更为广泛的地理类型,而不是专门化的单一聚落特征,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想。因此,某些与土地面积广大相关的密度指标很难与城市同步发展,但某些人均指标、结构指标则有可能超过城市,如人均gdp、非农产业比重等等,对此应区别对待,合理安排。不能一刀切,各项指标均要求与城市同样考虑。
据此,乡村性指数可以用下式粗略 计算 :

 

 

 

式中: ri[st]表示t年份s区域的乡村性指数;ui[st]表示t年份s区域的城市性指数;r[st,i]表示t年份s区域城市性的第i个特征比值,可以用下式计算: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式中:e[ot,i]表示第i个反映t年份城镇特征的标准值(i=1,2,…,n);e[st,i]表示反映t年份s区域城镇特性的第i个指标值[4](i=1,2,…,n)。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是从 理论 上初步探讨了乡村性这一概念,作为推论,笔者认为可以在实践中(如村镇规划、区域规划等)通过削弱某些乡村特征,提高区域的城市性。在城乡规划和管理、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贯彻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在当今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要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要贯彻这一理念,提高城市性与削弱乡村性并举,进一步推动空间地域城市质量的提高。

 

[ 参考 文献 ]

1 guy m.robinson.conflict and change in the countryside.usa:belhavan press,1990.

2 edited by rodefield r d et al.translated by an ziping,chen shuhua et al.change in rural america—causes,consequences,and alternatives.beijing:agricultural press,1978.(in chinese)[罗德菲尔德等编。安子平,陈淑华等译。美国的农业与 农村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3 keith hoggart,henry buller.rural development—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usa:croom helm ltd,1987.

4 wang cijun,zhou zhigang.an investigation on the crypticurbaniz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with its level estimate—villages under xiaoshan city cited as an example.population & economics,1993(1).(in chinese)[王嗣均,周志刚。农村隐性城镇化的调查与水平估测——以萧山市农村为例。人口与经济,1993(1).]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张小林
上一篇:生存第一:农民的经济伦理(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