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家庭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学分析(2)
2015-03-10 01:44
导读:三、 中国 农村 家庭生产方式 发展 趋势 一般而论,家庭作为 社会 的一个基本生产单位,它对物质资料的生产功能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程度
三、 中国 农村 家庭生产方式 发展 趋势
一般而论,家庭作为 社会 的一个基本生产单位,它对物质资料的生产功能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弱化。但是就我国而言,生产力多层次格局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家庭对物质资料的生产功能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但家庭生产的形式、 内容 和所需的物质条件、 科技 要素将得到充实和改进,同时在 经济 发达地区,在部分家庭中家庭生产将出现 自然 弱化。笔者认为,21世纪的中国农村家庭生产形式会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第一,家庭生产功能将会进一步增强,家庭生产方式逐步完善。以家庭为经营单位,以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对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长期的、广泛的适应性,经过20年改革的实践证明,它是适应不同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了农民的意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在今后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专业户和重点户将不断涌现。专业户和重点户是指在家庭经营基础上通过专业化分工涌现出来的专门从事某项生产或某项运销的农户。这类农户在生产经营规模上比一般农户大和专一,产品的商品化和货币收入水平也比一般农户高。农村专业户和重点户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这一基本格局,反而使家庭的生产功能在新的物质条件、科技要素、生产组织、经营条件下得到不断增强和完善,家庭生产潜能将不断被发掘出来。
第二,农户家庭生产将由单一化向兼业化发展。农户兼业化是指农户总数中兼业农户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的趋势。兼业农户分为“一兼户”和“二兼户”。“一兼户”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非农业生产为辅,农业收入大于兼业(非农业)收入的农户;“二兼户”是指家庭成员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兼业收入大于农业收入的农户。中国社会 科学 院经济 研究 所对全国28个省,276个县的1万户农业家庭的抽样调查表明:1988年“一兼农户”、“二兼农户”百分比分别为30.7%和20.93%。进入90年代后,农户兼业化发展迅速。1996年我国农户兼业率高达60%左右。在经济发达地区“一兼农户”占兼业农户总数的40.2%以上,“二兼农户”达到28.7%左右。从长期趋势来看,如果土地制度不发生大的变化,农户兼业化将在我国农村普遍开花,特别是“二兼户”的比重将大幅度提高。由此,笔者认为,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的组织形式仍然会成为21世纪中国农村生产的主要形式。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第三,部分地区、部分农户的生产功能将会自然弱化。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土地的流动,农业经营规模将扩大,一部分生产经营能力较强的农户将首先突破家庭生产模式的限制,向联合化方向发展。这些农户将不再以独立的经营单位出现,而是以 企业 化形式出现,这在我国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涌现出来了,其具体形式有:“公司+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合作经济+农户”、“中介组织+农户”等等。这些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其共同点是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按照市场要求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提供配套服务,农户按合同生产、交售,企业按合同收购、加工,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利润在各个环节合理分配,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这些经营方式突破了所有制界限,将国营、集体、个体经营联合起来;突破了行政区域界限,将县内外、省内外以至国内外企业衔接起来;突破行业隶属关系界限,将农、工、贸诸行业连结起来,从而使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步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这既是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形式,也是增强农户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它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稳定了农业生产和市场供求的波动,引导中国农业向 现代 化农业的迈进。二是随着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家庭部分成员将脱离家庭生产劳动,成为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工薪劳动者,家庭的生产功能也将相应削弱。当然,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业生产联合化还没有占主导地位,农业劳动力真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数量并不大。但是,在一部分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联合化已不是个别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将会由弱变强,日渐明显。笔者预测在21世纪的中国农村,将会有一个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高潮,这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 参考 文献 】
[1] 唐忠等著:《农业经济》,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李京文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95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王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