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具体的若干措施
中国 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 社会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气象部门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以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为目标;以 科技 创新为主线,完善服务机制,完善气象信息传递渠道;坚持气象 现代 化建设,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度、时效和针对性,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积极做好以农业为主的综合信息服务。
( 1 )积极扩展服务领域,提供多样化的 农村 气象信息产品
各级气象部门应该本着服务的宗旨,建立常设的农业气象服务机构、配备专职的农业气象科技人员, 强化农业气象服务领域所需人才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 加强与涉农部门的合作关系,保持 与农村农民和农业管理者的联系,建立定点和定时的联系走访制度, 拓宽农业信息获取和收集的渠道,及时掌握当地最新农业 发展 的趋向和变化特点。对本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细致的 分析 ,既要 研究 综合天气对作物和养殖动物的 影响 ,更要分别研究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不同作用。既要开发预报预测产品,也不能偏废气候分析产品。区分种植养殖的比重,区分不同地理区域,针对各类农业生产经营品种和服务对象, 挖掘气象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潜力, 不断 拓展气象为农服务领域和项目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拓展农业服务领域所需的装备、所需系统建设的需要。每个季节和年度制定 具体的拓展计划、工作任务,以及要采取的具体措施,保障拓展服务领域工作的规范化和业务化。
( 2 )依靠科技发展和管理水平,提高农村气象信息产品的质量
最近 20 年来, 计算 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值预报模式分辨率提高,我国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有明显改善, 24 小时的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了 90% 。但日常的降水预报、气象要素预报和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定量预报准确率还较低。因此:一是要依靠气象现代化化建设, 深入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机理, 建立科研业务化和研究型业务的业务体制,开发新一代天气数值预报模式,输出更精细的可释用数值预报产品。二是加强基层气象台站的管理水平 和业务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各项奖惩制度,提高天气 预报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逐步实现由经验预报、定性预报上升到客观预报、定量预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逐步提供定点、定时、定量的气象信息产品。三是加强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实时监测天气变化,综合运用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做好 0 ~ 12 小时临近天气预报的精细化服务,以补救 12 小时以上短时天气预报的可能失误。
( 3 )完善农村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气象信息产品的针对性
各级气象部门要重视农业灾害的气象监测预报、预测预警、评估及控制技术,实现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的重大农业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和减灾控制。一是完善农业气象观测体系,分别建立种植业类和养殖业类各种作物(养殖动物)新品种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与天气气候条件的关系以及各品种生育期最适宜和致害农业气象指标,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当地各主要作物发育期业务预报系统,以提醒农业生产者提前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躲避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二是加大特色农产品生产、保鲜、储运等方面与环境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力度,开发特色农产品气象保障服务技术,并形成业务能力。三是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作物(植物和动物)品种引进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 科学 性,根据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对外向型、城郊型现代化农业开展针对性服务。
( 4 )采用多种渠道,及时提供农村气象信息产品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问题 ,就是解决信息传输 “ 最后一公里 ” 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能让气象预警信息在第一时间内传递到农业生产经营者手中去。 一是明确气象部门主动传递气象信息的责任,确保气象部门生产气象信息产品的时间频次,改定时预报为连续监测、滚动发布,“ 96121 ”气象自动答询系统专设农业气象信箱免费为农民服务,及时更新气象因特 网络 发布 内容 ,开发新型气象警报台、手机短信等发布途径。二是建立完善的政府气象灾害警示系统,全面推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播发制度,广播电视、移动、联通、电信等部门应该重视气象信息,增加播出次数,实时插播气象灾害信息,稳定播出时间,专人负责,确保气象信息和各种预警信息直接传送到农民手里,提醒提前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三是建立健全村级组织为民服务代理制度,确定人员专(兼)职气象员,负责收集气象信息,并及时通过广播、高音喇叭和黑板报等载体告知当地农民,为村民提供及时优质的气象信息服务。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谢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