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1)(3)

2015-04-03 02:32
导读:五、水田农具的 发展 (公元6世纪以后) 隋唐两代,南方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很快就超过了黄河流域。经过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的纷乱,特别是宋朝南渡之

五、水田农具的 发展 (公元6世纪以后)

 

    隋唐两代,南方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很快就超过了黄河流域。经过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的纷乱,特别是宋朝南渡之后,几经破坏的北方的农业,落到了抱残守缺的地步,而南方的全国农业重心的地位终于确定下来。这一现实也完全在农具的发展上面得到反映。南方水田的经营原则仍然是建基于手工作业的精耕细作,因此,农具的演变也还是以这个原则为主导。

  首先要谈的是唐末陆龟蒙《耒耜经》里面所描写的那个犁。那里是古代 文献 中关于犁耕的构造的惟一详尽的记载。它是由11个部件构成的,除了“犁鑱”和“犁壁”之外,都是木质。在这一点上和以前的犁没有分别。犁鑱长l尺4寸,宽6寸,显然仍旧是个等边三角形的样子。犁壁大致是直径1尺的圆形盘,原文只是说它是倾斜着,壁体未必是作弧形。这种犁比过去的犁进步的地方主要是多了一个调节入土深浅的“犁评”。这样的一种犁好像是唐代后期江太湖水田区一般农家使用的。太湖区在当时来说是最先进的,据刘仙洲先生说,直到全国解放,各地农民所使用的耕犁也都没有超过这个水平。其所以如此,一则是由于一般农民所受剥削过重,因而资力微薄,在生产用具方面难于改旧图新,而只顾坐享其成的地主又不大关心生产, 自然 对改良农具不感兴趣。在另方面,一直处于手工作业状态的农业,也只能是老式的笨犁与之配合。在这里,农民的贫穷是最主要的,所以一般习于因陋就简。像所谓“压鑱”和“策额”的作用,一般只是就“犁底”(即“犁床”)和“犁箭”(即“犁柱”)上面来解决,而不是特为再添附件。调节入土深浅也是在犁辕的前端装上一个简单的木钉,叫做“犁疆”的,或者竟是一根简单的绳,同“犁槃”(即“引木”)结合起来,要耕得浅些就低放,要深些就往高里提。再不然就全靠掌握“犁梢”(即“犁柄”)的手法。同样,控制耕幅的宽狭,也是凭了对犁柄的操持的技巧。这正是手工作业的特点。

    当然也必须指出,尽管在很长时期内我们的耕犁的构造没有显著的改进,但也绝不能说多少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民和农具设计者一直是无所用心。犁身的结构始终是以木为主,这是受了原材料铁的缺乏的限制。可是也要想到,木质构造的分量较轻,却也是适合于畜力较弱的客观条件。再就另一方面来说,全国各地农民所使用的耕犁,其形制是千变万化,为的是适应各地特殊的土壤及其他具体情况。可以想到,这里面是耗费了设计者的多少心思的。

    水田犁是和水牛配套的,贫农地少,如果没有牛和犁可用,有时就改用“铁搭”。铁搭的样子有些像杷子,又有些像锄,铁头有4根或6根尖锐且两梢稍带钩的齿,完全用人力操作。王祯说,“举此斯地,以代耕垦,取其疏利,仍就*[钅+屚]*[钅+奏]块壤,兼有耙钁之效”。此物虽非绝不见于北方,但究竟是适于翻动水田泥土的一种工具,所以王祯特别指出“尝始见于江浙”。1956年,江苏扬州出土宋代四齿铁搭,也是一个证明。

    南宋时一个四川人说,“及来浙问,见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土膏既发,地力有余,深耕熟犁,壤细如面,……”(高斯得《耻堂存稿》五《宁国府劝农文》)“壤细如面”四字说明江南水田整地的精细程度。把泥土整治得如此细致,农民的艰苦劳动自不必说,一定也还得有合用的工具。宋时人写《耕织图》诗里提到了“耖”,据王祯《农器图谱》,耖是“疏通田泥器”,作用同北方旱田的耙类似,好像是从耙演变出来的。耙也未尝不可用于水田,只是究竟不甚合用,所以又特为创造出来耖。《农器图谱》说“其齿比耙齿倍长且密”,横梁上面装有扶手,人用手按着扶手,前面用水牛来拖,方式也和用耙一样。田块大的把两个耖合并起来工作,叫做“连耖”。(这使我们联想起前面谈过的“六爪犁”或“六脚耧”。)这样反复进行,田里的泥土就会弄得很熟很透。它的齿既长又密,可以想见,功效是要大大超过以前的礰礋。

    北方旱地耕翻之后,为了把土壤弄得尽量细数,还要进行耙和劳的工作。水田在这方面的要求更高。如果说,耖的功效和耙相仿,那么水田区的农民也制作出来与劳相当的工具,那就是“平板”和“田荡”。王祯说,“田方耕耙,尚未匀熟,须用此器,平著其上荡之,使水土相合,凹凸各平,则易为秧莳”。这是说的田荡,它是一根带双权的树枝,前面双权的头上横装一块木板,由一人操持推动。平板也是一块长方形但较大的木板,有绳系着,由人或牛拖了摩田。“摩田须平,方可受种”。田荡是在耖过之后进一步把水和泥调和均匀,并把田面大致弄得平整,平板则是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把田面摩得很平,为播种水稻和插秧准备好条件。这是因为水田的水下田面比起旱田来要求更加平坦的缘故。这样再三整治,在手工作业的前提下,操作技术可以说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这几种简陋的工具也应该说是可以满足要求的。

    和旱田上一样,水田里的精耕细作除了表现在耕地整地方面,中耕除草也是极重要的环节。古代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陆续创造出来几种简单但又适用的农具,其中较早制成的可能是“辊轴”。这是一段并不太粗的圆木磙子,装在木轴上,用牛拖带。实行撒播的稻田里,杂草和秧苗一齐长出来,用辊轴碾过,草和苗都压入泥里,过两天之后,苗又恢复过来,草却死在泥里了。说它出现较早,这是因为实行的是撒播,而这种做法使人回忆起颜师古所注释的《汉书》中的“火耕水耨”。王祯还提到,他那个 时代 北方种稻就是实行撒播,也是用辊轴,但“却于轴问交穿板木,谓之‘雁翅’,状如礰礋而小,以车衮打水土成泥,就碾草禾如前”。这又是因地制宜的一个变种。

    实行插秧之后,田里有了行,辊轴就不能用了。《农器图谱》里面讲到一种“耘杷”,“以木为柄,以铁为齿,用耘禾稻”。从附绘的图样来看,好像效率不会很高。在另一处又讲到“耘荡”,并且说明是“江浙之间新制也”,自然是比较晚出的。竹柄前端装上一个好像发梳样子的东西,齿是短钉,密密排比,用来“推荡禾垅间草泥,使之溷溺”,则田可除草,又有中耕的功效,确是比较先进的。在没有制出这种工具以前,种水田的农民大约“皆以两手耘田,匍匐禾间,膝行而前,日曝于上,泥浸于下”,确是十分辛苦,真可说是不折不扣的手工作业。为了减轻劳累,农民们设计出来“耘爪”,这就是照每个人的手指粗细,截成一些1寸多长的“竹管”,削去一边,状如“爪甲”,套在手指头上面来挠秧。也有用铁爪代替竹爪的。不过这样虽然提高了效率,但农民仍然得蹲在水里劳动,还是很艰苦。后来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耘爪就改成了一件一根长竹柄前端装上一个类似小杷的工具,并注明“今江南改为此具,更为省便”。大约元朝以后这种“挠秧”的专用工具就出现了。这也许是自王祯作《农器图谱》以后水田农具中惟一的比较重要的改进,因为除此之外,《农政全书》中所载的有关的农具,都是因袭了作于3个世纪以前的《农器图谱》。

    《农器图谱》里还有一个“镫锄”。这是水田遇到天旱无水时专用的锄草工具,形状像马镫,锄刃作弧形,为的是“不致动伤苗稼根茎”。

    以上讲的这些农具陆续制作出来,水田的精耕细作也就逐渐发展成熟,从而南方广大水田区在全国农业生产中的领先地位也就越来越趋于巩固。这一过程主要出现是在唐宋两朝,也就是从7到13世纪。

最后还要讲一讲“秧马”。这是农民插秧时骑着滑行的一种类似小船样子的东西。苏东坡写过一首“秧马歌”,可见至晚北宋时已有此物。从南宋时许多人的吟颂中可以知道,特别是长江流域各地此物使用颇为普遍。可是后来就很少有人提及。不能想像这种能够大大减小农民疲劳的器具会被废弃不用。消失的原因还是应该在农民所受的剥削越到后来越重,一般农家 经济 越来越窘,生产资料越来越差这个事实上面去找。当然也可以考虑到,后来插秧的行距缩小了,秧马容纳不下,因而停用了。

六、干旱农法定型后续出的农具(公元6世纪以后)

 

6世纪以后,水田区以外,农具也并没有停止发展。有些新的制作还是显示出来,我们的农民以及民间艺匠还是努力不懈的。

《农器图谱》里面有“长鑱”,作者指出,杜甫的诗里提到过它,但又说那也就是“踏犁”。刘仙洲先生也认为,就图谱中的绘图来看,应该就是宋代的踏犁。 历史 记载,北宋前期政府曾一度大力推广过这种农具,那是因为有的地方缺乏牛畜,改用人耕,使用踏犁据说“可代牛之功半,比钁耕之功则倍”。《宋会要辑稿》没有说形制如何。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中记载了静江(今广西)的踏犁,说它“形如匙”,柄的上端有横木,柄的中段靠左边有一短横枝,是为脚踏的。说它像匙,大约是前端刺土部分弯曲,与地面接近于平行,又说工作起来是向前进的,这所说的都像是犁。可是《图谱》中所绘的长鑱,想像着使用起来应该是近于古代的耒耜,所以王祯也说“亦耒耜之遗制也”,而用耒耜却是逐步向后退的。这就是说,如果北宋政府推广的长踏犁和周去非所记的并不只是名称相同,而《图谱》中所画的长鑱又确是实有其物,那就有理由设想,长鑱并不就是踏犁。陆放翁的诗里面,多处提到长鑱,但和鸭觜锄一样,都是联系着采药来说的,说不定二者是异名同物,可是那只是一件轻便的小铲,亦即与踏犁无关。再说到操作 方法 ,《宋会要辑稿》说是“用四五人可以耕稼”,这话不知所云。《岭外代答》的描述是“踏可耕三尺,则释左脚而以两手翻泥,谓之一进,迤逦而前,泥垅悉成行列,不异牛耕”。可以想像,这样操作也是很费力的。可知它只是畜力非常缺乏的用以救急的一种工具,而不能说是什么更为先进的设计。此外周去非还说,遇到“荆棘费锄之地,三人二踏犁,夹掘一穴,方可五尺,……”。刘仙洲先生猜想,二人各持一犁,总由另一人用绳或杆牵引,那就像山西的抢犁的样子了。总之,这个踏犁究竟是何形制,虽然还不能说得很清楚,但可断言,它和山西的抢犁同样不是便巧的耕具。

    《岭外代答》里面讲到用踏犁来耕“荆棘费锄之地”,好像是说的开荒,这就使人联想到“*[麗+刂]刀”。刘仙洲先生说,“唐代以后,在犁的构造上比陆龟蒙《耒耜经》上所叙述的更进一步的发明,最主要的只有犁刀一项”。犁刀在《农器图谱》中叫“*[麗+刂]刀”,整个结构大致像犁,在装犁鑱的地方是一个厚背的刀,要开垦荒地,尤其是芦苇丛生的下湿的地,地下是盘根错节,用犁是困难的,于是设计出来“*[麗+刂]刀”,用*[麗+刂]刀先把地里的粗根以及比较粗壮强韧的杂草割断,然后再用犁,就会省力多多。《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之一七“营田条”里讲到,南宋孝宗乾道五年,把楚州(今江苏北部淮安一带)界内管田配给从女真族统治下归来的汉人,并借与各种农具,其中就有“銐刀”。因为当时主要是叫他们开荒,这就可以相信銐刀一定就是*[麗+刂]刀。这种开荒的利器至晚北宋时代已经制作出来了。这里所讲的*[麗+刂]刀是一种独特的耕具。 现代 的所谓犁刀则是犁整体的一个部件,装在犁辕上面,位于犁鑱的前面,这就更为省便。不过像这样的设计,据王祯说,那个时代已经实现了。

    顺带一提,《农器图谱》里面还讲到一种叫“刬”的家什,俗名是“镑”(上声)。“其刃如锄而阔,上有深袴,插于犁底所置鑱处”。那是一种小犁,专用于“草莽汗泽之地”,春初刚一解冻,用它来耕,可以切断地中的草根。其所以取名为“刬”,就是因为它的作用是“刬土除草”。照这样说法,它就很有些像前面所说的“*[麗+刂]刀”了。不过王祯说明了,使用这种农具的限于“北方幽冀等处”,而且也并不是为了开荒。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农具,尚待 研究 。

   《齐民要术》里播种也用“窍瓠”,《农器图谱》里的“瓠种”“泻种于耕过垅畔,随耕随泻,齐便均匀,又犁随掩过,遂成沟垅,覆土即深,虽暴雨不至拍挞,暑夏最为能旱,且便于撮锄,苗亦鬯茂”。它与《齐民要术》中的“窍瓠”都是用天然的瓠来盛种子,但它较为精巧。窍瓠好像只是在瓠的底部穿几个眼,系在腰问,播种人走步,瓠就摇动,种子就从孔中落下。瓠种则是“穿瓠两头,以木箪贯之,后用手执为柄,前用作觜”。这就是说,窍瓠只是做到了省事,瓠种却能控制播种的质量。这自然是一个进步。播种之后,覆土镇压改用“砘车”,也比以前的“挞”更先进了。特别要一提的是从耧车又演变出来“下粪耧种”,这就是所谓“粪耧”,“于耧斗后别置筛过细粪,或拌蚕沙,耩时随种而下,覆于种上”,开沟下种、施肥,毕其功于一役,这确是一个很巧妙的设计。砘车和粪耧都载在《农器图谱》,其创制当在元朝以前。

    中耕除草方面又制作出来一种“耧锄”。这是装在耧车上的一种锄。刘仙洲先生说,它“是我国第一个采用畜力的中耕、除草及培土的机械”,最早记载见于金元之间人所写的《种莳直说》,可知最迟在女真族统治黄河流域时期(12、13世纪间)已在使用。元朝初年,诗人王恽在今河北藁城县境内经过时,看到农民用“锄耧”在田间除草,很感兴趣,曾写下一首诗,据诗中“双竿驾特牛,独脚云耳并,纷纷播土落,一划蕃草尽”等句来想像,那显然是王祯所描述的耧锄,地点也正与《种莳直说》里所说的“今燕赵多用之”相合,农具的名称可能是诗人记颠倒了。王祯还讲了与耧锄大同小异的“劐子”、“耠子”,其不相同之处是“劐子”第一遍即成沟子,谷根未成不耐旱;耧锄刃在土中,不成沟子,第二遍加“擗土木雁翅”,方成沟子,“其土分壅谷根”。在耧锄上加装木雁翅,也就是类似“犁壁”之类的东西,这确如刘仙洲先生所说的,“也是一项很聪明的设计”。正是在这种地方,常常可以看出来农民的智慧和创新的精神。大约就是因为劐子置办起来比较容易,用起来也比较省事,所以后来在北方似乎更得到推广。这也是历史上灾难深重的我国农民被迫因陋就简的一个例证。

东北的农民把大田里的中耕除草叫做“铲蹚”,这大约是由来已久。那里种地也是实行大垅,两垅之问形成一条比较深的沟,在这样的沟中进行中耕除草,一般的锄是不大合用的,必须是锄刃的两端稍稍跷起,这样才可以把松动的土拨到两旁给苗根培土。这种特种式样的锄叫做“蹚头”。前些年,辽宁省绥中县出土了金元时代的铁蹚头。那一带的农民开始使用这种农具可能还远在那个时代以前。这也是因地制宜变化设计的一个例子。

“推镰”的设计也值得特别提出。这是一种特别用于收割荞麦的工具。荞麦到成熟时,子实容易散落,用普通的镰收割,损失太大。推镰的特点是在带权的长柄前端横装的镰刃两旁有一对转轮,和一对“蛾眉杖”。转轮安在一根横木的两头。这样描述是根据《农器图谱》的绘图,在《图书集成》里,就不是一对转轮而像是一个木磙子,总之是一件能够转动的东西。蛾眉杖的作用是约束割断的植株,把它们推成整齐的行列。据王祯说,用这种器具“子既不损,又速于刀刈数倍”。此外工作的人只需直身向前推动,疲劳可以大大减轻。应该说这是一种先进的收割器。元初王恽有《观获荞麦》诗,说“野人趁时获,拖车施素刃,前推约步长,僵仆为一顺”,所说的“拖车”显然就是这里所讲的“推镰”,而所收割的也正是荞麦。可知那个时候北方农民确实是使用它的。可是从那以后,也不在再见有人提起。追究起原因来,金元之际,黄河流域大部分事实上处于无政府状态,农业生产极不稳定,生长期短的荞麦种得可能是多一些,因而出现了这样一种专用农具。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后来时过境迁,荞麦的播种又有限了,推镰不适合于一般作物的收获,广大的小农户就不肯特为置办它了。

    王祯在他的《农器图谱》里还描述了另外一种专用于收麦的工具,其实应当说是一组工具,因为那是由“麦钐”、“麦绰”和“麦笼”三件东西组成。“麦钐”是一把特种形状的镰,麦绰是用竹篾编成的特殊的带有两根木柄的簸箕,两柄下端装在一根横的短拐上面,用一根绳把麦钐也系在拐上。麦笼也是竹篾编的,像个大簸箩,放在一个下面有四个碢轮的木座之上。操作时用右手抓住短拐,左手握了系麦钐的绳,双手一齐用力,斩断麦茎,由麦绰承受,然后翻到身后的麦笼里去。据王祯说,用这一套工具收麦,比用镰割要快得多。只是《图谱》里关于操作方法讲得不是很清楚,附图也同说明不尽相符。像这样的收麦方法,清朝编的安徽《凤台县志》里也有记载,现在河南、陕西有的地方还在使用,不过具体操作方法有些改变。1958年7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有一篇关于“删镰”的记事,与《图谱》上所讲的有点近似,但也不完全一样。《图谱》上说明,麦钐和麦绰相联结的地方有一个绕绳的短轴,收割时还要掣动绳子,显然其中有些妙用。无论如何可以相信,这一套收麦器具是比较先进的。同时也应该想到,像这样效率较高而置办起来又不是太难的器械,却没有能够普遍推广也必然是还有一定的缺点。石声汉先生说,“用钐收麦的技巧简直是一套 艺术 表演”。也是觉得这种操作手法不易掌握,不过我国的农民也和手 工业 者一样,在操作技巧上面是有很高的水平的,单单是这方面的难度好像不应该是阻碍他们采用先进工作方法的主要原因。也许是小农户的麦田过小,不需要这样的“大材”像这样成套的收割工具,还是得在较大的麦田里才能够充分发挥威力。清·吴其浚《长编》说,“按,麦秸织草帽,利甚大,故平地多不肯用钐绰,惜其秸也”,这也可算是原因之一。

旱地的农具发展,自从《齐民要术》时代以后就放慢了。水田农具在明清两代也没有什么比较重要的改进。但这不是说,这些农具的效果始终如一。一般说来,手工作业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常常是靠使用工具的技巧和特别的“诀窍”来提高,虽然也必须承认,这样的提高终归是有限的。以耙的使用为例,《齐民要术》里说的是让人坐在耙上时时用手折断塞进耙齿里的杂草,以防禾苗受伤。王祯《农书》里就说,人站在耙上,使耙齿人土更深,每到地头上用脚把挂在耙齿问的草木根须踩掉。这里可以看出来操作方法上的改变。一般说来,对工具的“运用之妙”,主要是使用者“存乎于心”,其中的奥妙不易形之于语言,只能心领神会。这是手工作业的特色,因此只能略而不谈。

 

共4页: 3

论文出处(作者):王毓瑚
上一篇:关注农村阶层关系的新变化(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