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1959-1961年中国的人口死亡及其成因(1)(3)

2015-04-23 01:00
导读:三、人口死亡 分析 :以庐州府为例 本文不可能展开各个区域的人口死亡情况的 研究 。仅以安徽的庐州府为例,说明上述研究 方法 的运用。 清代的庐州
三、人口死亡 分析 :以庐州府为例

  本文不可能展开各个区域的人口死亡情况的 研究 。仅以安徽的庐州府为例,说明上述研究 方法 的运用。

  清代的庐州府辖合肥市、肥东、肥西、巢湖、庐江、无为、舒城。除了1936年舒城县部分地区划给新成立的岳西县外,少有其它跨府境的县界变化。1953-1964年合肥市人口从18.4万增加到43.1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0.8‰。合肥市的两个附郭县肥东和肥西,人口大量减少,同期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9‰和-16.9‰。如不深究,可能认为合肥市人口的高速增长是将肥东、肥西县境的一部分划归合肥市所致。然而,将合肥市、肥东县和肥西县合计,同一时期三县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1‰,几无增长,而1964-1982年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则为22.9‰。由此可见,合肥市及周边县份的人口损失相当严重。《安徽省志》第八卷《人口志》显示,1957年和1962年,合肥市人口死亡率为5‰左右,1960年达到11.27‰,死亡6410人。[13]然而,查《合肥市志》,灾前、灾后的人口增长速度与《安徽省志》所载相同,1960年人口死亡率却高达16.23‰,死亡9170人。[14]《合肥市志》不可能夸大灾情。接下来的 问题 是,《安徽省志》第八卷《人口志》的数据源于何处,并在多大程度上隐瞒了死亡人口?

  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53-1964年庐州府境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4‰,1964-1982年为25.5‰。据此判断,三年大饥荒中,庐州府境出现大规模人口死亡。根据《安徽省志》第八卷《人口志》,庐州府1954-1957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4.7‰,根据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计算 所得两个年份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22.82‰和19‰。合肥市、肥东、肥西、庐江、舒城、无为六市县1953-1958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3.7‰,巢县1953年中至1955年底为25.6‰[15],与《安徽省志》第八卷《人口志》的记载大致吻合。庐州府灾前人口的增长速度不高,是由于当地遭遇了1954年大水灾,除了人口的非正常死亡外[16],政府还组织人口外迁。如无为县有数万灾民迁入江南的旌德、泾县等县。[17]尽管以后有部分人口迁返,但人口外迁已经对庐州府的人口增长产生 影响 。不过,还需要说明的是,据《无为县志》,1954年移至邻县安置的灾民人口多达128072人,但全县人口并没有如此大的变动。这说明这类安置是暂时性的,不久灾民陆续返回家园。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庐州府境灾后人口增长速度的确定要复杂得多。如庐江县,1961年人口为64.3万,1964年为67.1万,三年中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4.1‰,然而,三年间的人口 自然 增长率分别为43.2‰、46‰和40.6‰。如果两套数据皆能成立,则意味着灾后三年庐江县有5.9万人口的净迁出。这是不可能的。在舒城县,1961年人口为57.3万,1964年只有57.9万,人口几乎不变。然而,三年间该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5.1‰、44.2‰和39.4‰。如果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真,则意味着三年中的净迁出人口多达7万。这更是不可能的。很显然,庐江和舒城两县皆提高了大灾中的人口。巢县的数据更加离谱,1964年人口普查数仅略多于1962年和1960年人口,皆不可用。

  肥东、肥西、无为三县合计,1961-1964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9.4‰。合肥市灾后三年净迁出人口9.2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0.5‰。不过,对合肥市历年人口数和人口自然增减数进行分析,仍可发现1959-1960年有1.1万人口的高估。这批人口主要来自政区变动中从邻区划入的人口。修正后的合肥市灾后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3.1‰。将肥东、肥西和无为三县作为合肥市以外庐州府境人口增长速度之代表,加权平均,灾后三年庐州府境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3‰。

  根据《安徽省志》第八卷《人口志》,1962和1965年,庐州府境人口增长率分别为42.01‰和37.6‰,根据人口总数计算所得1962-1964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6.4‰。这一数据略高于上述分析。兹以33‰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测算庐州府灾后人口。

  分别以1953年年中和1964年年中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分别以23.7‰和33‰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计算,可以求出1958年底和1961年底庐州府境的人口数。从1958年底至1961年底,庐州府净减少人口约109.3万。如上文所述,净减少人口还不是全部的减少人口。将大饥荒期间超过正常人口死亡率的自然增长人口计入之后,灾前人口还应增加,而减少人口也将随之增加。以肥东县为例,1959-1961年平均每年人口出生率为12.02‰,1957年和1962年人口死亡率为7.95‰和9.18‰,平均为8.57‰。三年合计,人口出生率超过正常死亡率约10.4个千分点。依同样的方法,肥东、肥西、无为、庐江四县合计,三年大饥荒中,人口出生率超过人口正常死亡率约12.8个千分点,合肥市约36.4个千分点。加权平均,约为15个千分点。为了计算的简便,可以认为,在庐州府境,三年大饥荒中超过正常人口死亡率的人口,大约占1960年庐州府境人口总数的15‰。如此,庐州府境灾前人口还应增加6.7万。合计减少人口116万。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据上引各市县志,从1959年至1961年,合肥市人口净迁入2.5万,无为县净迁出人口0.9万。其它县因缺乏有关人口迁移的数据,需要认真讨论。肥东县1959-1961年的死亡人口分别为1.6万、8.2万和0.3万。1961年的人口死亡率为所有年份中最低,只有4.3‰,不可信。从1958年底至1961年底,肥东县人口净减少18.5万,三年中出生人口2.7万,死亡10万人口,自然减少人口7.3万。合而计之,共有11.2万人口不知去向。又因1959年和1961年的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相当,故可断定不知去向的11.2万人口主要是在1960年失踪的。一年中一个县有如此众多的人口外流,县志中不会不提及。一个县有如此众多的人口外流,灾后不可能不返迁。外流人口的返迁,必定引起灾后人口的高速增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将超过人口自然增长率。肥东县1962年净增6.2万,人口增长率高达101.6‰,似乎是外流人口返迁所致。然而,1962年人口已经接近1964年,如果1962年人口数为真,至1964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4.7‰,显然是不真实的。也就是说,1962年的肥东县人口数是虚夸的。从1961年至1964年,肥东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6‰,三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1.46‰、46.29‰和40.30‰,均高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下文所述,安徽灾后人口出生率有可能浮夸,不足为信。然而,就灾后三年36‰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而言,虽有人口迁入引起的增长,但作为合肥市的附郭,1962年的遣返 农村 人口,一定有相当部分迁入肥东。要知道,1958年肥东县人口少于1957年,即是大量人口迁入城市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说36‰年平均增长率包含有人口迁入因素的话,也只是1958年进城的农民返迁,而不是大饥荒中的外流人口迁返。很显然,《肥东县志》所载1960年死亡人口有重大隐瞒,数量多达十余万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巢县1959-1960年死亡56251人,1962年巢县人口与1960年相当,死亡人口只有2782人,推算1959-1960年巢县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5万。1960年较1959年全县人口净减少9.3万,加上超过正常死亡率的出生人口约1万人,减少人口共约10.3万。1960年净迁出人口5.1万,加上非正常死亡人口5万,合计为10.1万,与全县减少人口数基本相等。据此,巢县公布的1959-1960年人口数据似乎是真实的。只是由于1961年数据缺载,令人对这一看似真实的数据心存疑虑。

  不妨对1961年的巢县人口进行以下推测。已知巢县1962年底人口为45.4万,当年净迁入人口1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78‰,用1962年年底数减去净迁入人口,再除以1.03578,就可得到1961年年底人口的近似值42.9万,较1960年底的45万人口净减少2.1万。已知1960年的出生人口与正常死亡人口相当,假定1961年也是如此,在不考虑迁移人口的前提下,净减少人口也就是全部减少人口。如果1961年人口死亡率为16‰,折合0.7万人口,至少有1.4万人口不知所踪。

  或有人认为这1.4万人口也可能外迁。果真如此,三年大饥荒中巢县的净迁出人口将多达5.6万。一般说来,在外迁人口多的地区,灾后返迁人口也多。1962年巢县净迁入人口1万,看似这一 规律 的反映。其实不然,1962年因忠庙乡从合肥市划回巢县,净增0.7万人口。[18]1963年,巢县净迁出人口0.8万,死亡0.4万,出生2.8万,用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和净迁出人口,全县增加1.6万人口。巢县人口总数的增加,正合此数。不幸的是,1964年人口普查数据只有45.7万人口,而1963年人口多达47万,仍然超过1964年,就使人不能不怀疑1963年的人口外迁,是《巢湖市志》作者编造的。1964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使得数据编造露出了破绽。

  另外,《巢湖市志》还记载1967年全县人口51.1万,从1964年中至1967年底,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2.4‰,相当合理。假定1963年的数据为真,从1963年至1967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21.1‰,低于1964-1982年的24.7‰。对于一个经历了大饥荒的地区而言,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从1953年中至1955年底,巢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5.6‰。以此推及1958年,巢县人口有56.3万。根据上述记载,以35‰的年平均增长率回溯,1961年底有人口41.9万,三年间净减少人口14.4万。1960年人口出生率只有7.54‰,与正常人口死亡率相等,1959年人口出生率为23.33‰,超过正常死亡率约13个千分点,灾前人口还应增加0.7万,合计减少人口15.1万。上文证明1959-1960年净迁出4.2万人口为假,巢县非正常死亡人口即为15.1万。

  无为县是三年大饥荒的重灾区,1964年较1953年人口少近20万。1960年无为县人口较1958年要少近30万,而县志所载三年大饥荒中的全部死亡人口只有13.6万。由于三年中净迁出人口不足万人,因此推断,《无为县志》隐瞒了大量死亡人口。在人口死亡数量多达30余万的无为县,净迁出人口也不超过1万人,可见庐州府境的外迁人口相当少。设各县外迁人口与合肥市迁入人口相当,则庐州府境全部减少人口即非正常死亡人口。

  《肥东县志·大事记》记载:“1959年7月全县各地发现浮肿病人,非正常死亡增多。1960年2月,有人以‘肥东农民’名义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反映肥东县人口非正常死亡情况。国务院非常重视,责成内各部和省、市、县有关部门进行核查,但这次核查,由于有的干部阻扰,弄虚作假,掩盖了真实情况”。这次调查没有结果,灾情继续 发展 。6月19日,古城公社15个社员误食农药拌的稻种而死亡。真实的情况应是,稻种拌上农药,以防饥民抢食,食者中毒死亡。同一记载还称:“1961年,在责任田的影响下,本县外流人口纷纷回归家园。”然而,肥东县1961年人口仍大大少于1960年,此说不真。

共6页: 3

论文出处(作者):曹树基
上一篇:农民增收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