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农村市场——以华北为(3)
2015-04-26 01:04
导读:为了弥补这一 方法 论上的局限,我们必须把 研究 的视野从平原扩展到山地、高原、森林、水系,从其相互制约彼此作用的整体联系中考察华北 农村 市场
为了弥补这一 方法 论上的局限,我们必须把 研究 的视野从平原扩展到山地、高原、森林、水系,从其相互制约彼此作用的整体联系中考察华北 农村 市场变迁的特质。尽管由于时间和资料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使研究涉及的地域范围覆盖整个华北地区,但以下几项条件使我们完全有可能以今天的河北省及其附近的周边地区作为考察的中心地区:一是河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使其既集中了华北各主要类型的地貌地质形态,又因其西界太行、北靠燕山、南隔黄河、东濒大海、中贯海滦河水系而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生态系统。二是资料优势。由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北省政府曾统一部署各县按同一体例续纂方志,该体例又特别注重民生、实业、气候、土壤等事项,所以无论是在方志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同一时期其他各地区难以比拟的,加上明清以来的地方志,就为我们钩稽该地区的生态变迁提供了连续性极好的资料谱系。同样,民国时期有关华北农村的各种 社会 经济 调查,如李景汉的定县调查、燕京大学有关北平郊区农村的调查,特别是满铁调查,也大都集中在这一地区。其丰富完备的信息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有利于展开更为细致的计量 分析 。三是雄厚的学术积累。迄今为止,海内外有关华北农村的区域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冀 鲁西北平原,其中比较著名的,除了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外,还有美国学者马若孟的《 中国 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 发展 ,1890 1949》以及国内学者如从翰香主编的《近代冀鲁豫乡村》、许檀的《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所有这些成果,都为我们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夏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