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按作物面积和每亩用工量的测算
本测算基本上反映农业劳动力的季节性供求状况,具体思路为:各县农户总数乘以户均劳动力再乘以每个劳动力的年工作日数,即可得农业劳动力工作日的总供给量;又按不同农作物的面积及其亩用工日数,可以得出不同作物的年需工量,其累加之和即为农业劳动的总需工量。以总供给减去总需求即为农业劳动力工作日的剩余量(详见表4)。 必须说明的是,这种估算也有几个重要的前提,即:(1 )假定所有 农村 劳动力只从事种植业;(2)1914-1929 年间各种农作物面积百分比不变;(3)农村劳动力率不变;(4)农村劳动力的净流出率为零。
农业劳动力季节性供求状况的地区差异很大,劳动日剩余率在50-90%之间。1914年,丹阳可供劳动日144 830 千天,实需劳动日仅14382千天,剩余劳动日130448千天,剩余率高达90%;其次为上海,剩余率86.1%;最低的宜兴剩余率亦在55.1%;1929 年, 丹徒县可供劳动日63149千天,实需劳动力10383天,剩余率为83.6%;次为丹阳,剩余率81.8%,最低为昆山,剩余率54.2%(上海27.1%属特殊情形)。1914年,26县累计可供劳动日为1465085千天,实需劳动日仅354780千天,剩余率为75.8%;1929年分别为1412614、373040和73.4%, 剩余率下降2.1个百分点。从表4还不难看出,农业劳动力剩余率低的县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棉和桑等劳动力密集型作物〔见表4说明3(3 )〕的种植,当然,从1914到1929年这15年间,由各种农作物面积的消长所引起的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变化并未得到如实反映。
对照表3、表4,农业劳动季节性差异明显,系因地区间种植业结构不同,特别是劳均负担耕地面积不均所致。为探求农业劳动力的实际季节性剩余率,笔者曾以表4按劳动力耕作能力估计的1929 年农业劳动力实际需求量为根据,对劳动力的季节性供求进行了重新估算(笔者硕士学位论文中有详细估算),结果显示,地区差异大大缩小,剩余率在49.8-64.0%之间,26县平均季节性剩余率仅为57.7%。也就是说,如果按劳动力耕作能力进行耕地配置的话,则农业劳动的季节性剩余率为57.7%,比假定所有农村劳动力均参加种植业劳动所引致的季节性剩余率73.6%约低16个百分点。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三、农村 经济 调查所反映的劳动力供需状况
(一) 与第一种估计相对应的调查
(二)
1933年,韦健雄等对无锡3村,农村复兴委员会对常熟7村进行经济调查,其所反映的劳动力使用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无锡、常熟农业劳动力使用情况(1933)
农户 无锡3村〔1〕
户数 使用 耕作 人均耕 剩余率
类别 田亩 壮丁数 作亩数 (%)
地主 5 66.5 15 4.4 45.0
富农 10 176.3 30 5.9 26.3
中农 39 352.9 97 3.6 55.0
贫农 67 547.6 170 3.2 60.0
总计 121 1143.3 312 3.7 53.8
农户 常熟7村〔2〕
户数 使用 耕作 人均耕 剩余率
类别 田亩 壮丁数 作亩数 (%)
地主 2 21.0 7 3.0 62.5
说明:
剩余率系根据每劳动力实际耕作能力8亩 计算 而得。
资料来源:
〔1〕韦健雄:《无锡三个农村的农业经营调查》, 《 中国 农村》第1卷第9期,1935年6月,转见薛暮桥、 冯和法:《〈中国农村〉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第488-489页。
〔2〕农村复兴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 1935年2月,第14-16页。
不同成分的农户,由于其所占耕地面积不同,劳均负担耕地面积颇有差异,劳动力的使用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剩余。其中贫农的剩余率最高,无锡为60.0%,常熟为72.5%;无锡富农的剩余率最低,仅为26.3%,常熟中农的剩余率最低,为31.3%;两县地主的剩余率均高出富农和中农。这大概因为劳动力低廉,地主雇工数量可以相对过多;而在富农及中农,其成本核算毕竟不同于地主,自己还要参加部分农业劳动。与表4中1929年的估计相对照,无锡剩余劳动力率比较接近, 而常熟则前后相差11%。如果排除取样及时间上的 影响 ,则 1929 年的 理论 估计与1933年的实地调查结果还是基本相近的。
但是,随着农户无地化趋势的加剧,劳均负担耕地面积日见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潜在性剩余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据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上海事务所于1939年6-7月和1940年下半年分别对嘉定、太仓等苏南5 县11村的调查,无锡劳均负担耕地面积仅1.05亩、常熟1.56亩、松江3.52亩、太仓2.85亩、嘉定3.55亩,比1929年全县平均水平分别减少2.63、2.61、1.07、1.07和3.96亩,结果表明,无锡和常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率达到了80%以上,最低的嘉定也在56.1%,5县11 村平均剩余劳动力占总劳力的71.7%〔18〕。与1929年的同类估计相比,无锡上升32.8%,嘉定28.1%,松江22.0%,常熟36.6%,太仓49.5%,5 县平均增加27.6个百分点。
(二)与第二种估计相对应的调查
据1923-1924年J.L.Buck的调查,武进的农业劳动(指男劳动力)主要集中在6月、7月和10月,这三个月的农业劳动时间分别占全年总劳动时间的23.81%、22.66%和27.56%,累计占全年总劳动时间的74 %;江宁的农业劳动则比较分散,主要集中于5月下半月、6月、7月, 其次是9、10两个月, 累计这几个月的劳动时间约占全年总劳动时间的82%(表6)。若以每个劳动力每年工作300天,每天工作9小时〔19 〕计,则江宁太平门217农家664个劳动力(表2)共可提供1792800工时,过剩工时1162791个,剩余率为64.9%;武进300农家804个劳动力(表2)可提供2170800工时,过剩工时1781873个,剩余率为82.1%。
表6. 江宁217农家、武进300农家男劳力工时之半月分布(1924)〔20〕
时 期 江 宁 武 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月上半月 12550 1.99 4572 1.18
下半月 3157 0.50 9808 2.52
2月上半月 4606 1.18
下半月 9 7317 1.88
3月上半月 23038 3.66 4129 1.06
下半月 25755 4.09 1348 0.35
4月上半月 2877 0.46 1142 0.29
下半月 5169 0.82 363 0.09
5月上半月 6740 1.07 9125 2.35
下半月 65064 10.33 3444 0.89
6月上半月 121678 19.31 48844 12.56
下半月 76449 12.13 43747 11.25
合 计
时 期 江 宁 武 进
7月上半月 78054 12.39 49044 12.61
下半月 38520 6.11 39090 10.05
8月上半月 6533 1.04 16010 4.12
下半月 1723 0.27 6101 1.57
9月上半月 37266 5.92 5023 1.29
下半月 24276 3.85 3729 0.96
10月上半月 32608 5.18 37134 9.55
下半月 45499 7.22 70028 18.01 中国大学排名
11月上半月 5182 0.82 3279 0.84
下半月 6600 1.05 1669 0.43
12月上半月 2669 0.42 3094 0.80
下半月 8593 1.36 16281 4.19
合计 630009 100 388927 100
毋庸置疑,Buck的调查更具体地反映了农业劳动力的季节性剩余。在以上的同类测算中,江宁1929年度的剩余率为70.1%,与Buck的64.9%基本吻合,武进1929年的剩余率为79.9%,则更接近于Buck的实地调查结果。
共4页: 3
论文出处(作者):周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