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农村工业在近世中国乡村经济中的历史作用(1)(3)

2015-05-10 01:06
导读:四. 农村 工业 在农村近代化中的作用 30年代以前, 中国 农业的近代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包括化肥、农药的推广,新式农机具的
四. 农村 工业 在农村近代化中的作用

30年代以前, 中国 农业的近代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包括化肥、农药的推广,新式农机具的引进,农田水利建设的 发展 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等等。要实现这些进步无一不需要资金,而无论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国民党政府,在为农业提供资金方面都未起多大作用,农民主要自己筹措资金,部分工商资本家和 社会 团体也起了一些作用。在农民筹措资金的各种渠道中,农村工业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如前所述,尽管农村工业的产值远低于农业产值,但其商品率却比农业高得多,农村工业在古代、近代、直到当代,都是农民取得货币收入的重要手段。二是发展农业的规模经营。这是使用雇佣劳动、合理利用劳动力及其他资源,推广近代农机具,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的重要条件。由于农村工业为小农家庭增加了收入,使一些贫困的小农家庭避免了破产,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小农 经济 的稳定,所以表面看,农村工业起了维护土地零细化,阻碍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作用。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在旧中国,有力量大批兼并土地的官僚地主、地方军阀以及一些大地主,主要采用出租经营,虽然佃农中也可能出现一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佃富农,但数量很少,土地集中到出租地主手中,仍然是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没有任何进步性。至于有可能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富裕农民和经营地主,农村工业恰恰是他们获得较多资金,扩大土地数量,实现规模经营的重要手段。此外,由于农民可以依靠农村工业致富,一部分农民家庭不再像传统社会的农民那样执着的追求土地,他们把农村工业所得的剩余,甚至农业所得的剩余投入农村工业,进行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无形中减轻了土地市场的压力,也有利于土地的集中。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农村近代化的 内容 不止于农业的近代化,农村工业自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应该是一个重要内容。一些论点把农村工业看作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认为近代农村仍然是以自给自足的 自然 经济为主,就是以农村工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落后为依据的。然而,近代中国农村工业的生产力并非保守落后、一成不变,恰恰相反,由于近代农村工业是商品生产,它把农民引入了市场机制之中。逐渐习惯于商品货币关系,成为商品生产者的农民对于新工具、新技术以至新的商品品种都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在这一方面 , 农村工业比封建社会中的城市作坊手工业更具进步性。城市手工业中,有些受行会规章制约,不能任意招收徒弟、扩大生产、改变商品的品种规格;有些则是把生产技术保留在家庭内部,密不外传,造成中国 历史 上不少精湛的手工业技术和工艺失传。农村工业中很少这些限制。自本世纪初开始,农村工业生产中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效率较高的工具,如铁轮织布机、轧花机、弹花机,就其工作原理来说,已经可以说是用人工作动力的机器。这些机器使生产效率成倍以至成数倍地增长,如铁轮织布机的生产率是旧式木机的8.8倍, 轧花机的生产率是旧式轧车的5倍,弹花机的生产率是老式弹花吊弓的16倍以上。在丝织业中, 新式脚踏纩车比手摇纩车效率既高,质量又好,铁轮平纹织机的生产率是木机的 4 ─ 8 倍,而新式提花机在提花楼上安装有按照显花程序编制的打孔纸板,可以自动提综织出提花图案,与旧式提花织机相比,既免去了提花工,又可以减少提花差错,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和质量都得以提高。这些机器和工具最初都是为城市的作坊手工业引进的,但很快就在农村家庭工业中得到推广,特别是在一些新兴手工业区中,其普及之广,更新换代之快,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令人吃惊的。例如棉纺织业中所用的铁轮织布机,在高阳、潍县等近代著名棉手织区都只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全部淘汰了旧式木机。尤其是在高阳手织区,一些村庄中几于一户一机或一户数机,如高阳县城东15里的小王果庄,一共不过300户人家,1916年时, 普遍使用小提花机织布,比起旧式木机来已经进了一大步,1926年以后,人造丝织业兴起,人们争相购买,小提花机迅速淘汰,到1937年,全村有大提花机300多张,除家庭手工业外, 另有八家小工厂,农民进城买线售布,不再用木轮手推车或靠肩挑背驼,而改用自行车,全村有日本进口的“僧帽”牌自行车100多辆。高阳县城东12里的李果庄,1937年全村不到400户人家,拥有铁轮织布机700多张。高阳县城西南10里的于留佐村,100多户人家有200多台织机,还有 20余家小工厂。县南的延福村共200多户人家,1921年尚只有铁机20多张,1927 年改织大提花机,很快就发展到300多张[26]。江苏南通织布区,乡村织户原用拉梭机织布,1930年冬季,南通通华织布厂由上海购入了20台铁轮织布机,织工见机式更新,欲购者颇多,送机器来安装的机匠与当地一位木工合作,在南通建立了布机装配工场,到1932年 6 月, 乡村铁轮织布机已达万台之多[27]。江苏省的江阴县,1924年开始普及拉梭机,铁轮机的使用还要稍晚,到30年代中期,全县已有拉梭机3万余台,铁轮织布机近1.3万台[28]。如果说,上述机具还是农村手工业原有部门中工具的更新换代,那么,织毛巾机和针织机在农村家庭工业中的使用就使农村手工业增加了新的部门。我国传统纺织品中并无针织品,直到19世纪末,针织品才在城市中较时髦的喜爱西装的人群中流行,20世纪初,一些大城市中引进了针织机,到20年代,在浙江省的平湖、嘉善、嘉兴、石门和硖石一带的城镇和乡村中,已形成了一个针织手工业区,其中仅平湖一县,在1926年就有针织机一万架[29]。在全国各地农村中,织毛巾比织针织品还要普遍得多。诚然,所有这些以人工为动力的机器,在生产效率上都不如动力机器,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需要比较大的生产规模,也无法用于农村家庭,但如果电力能够有较为充分的发展,家庭中是有可能使用动力机械的,这正是今天在很多农村家庭中发生的事情。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近代中国农村工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一样,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工业中的雇工生产相当普遍,虽然大部分农民家庭雇工只是为了补充家庭劳动力的不足,或改进家庭劳动力结构,但在一些较重要的商品生产部门,和较大的商品集中产区,确有一部分农村工业,无论是雇工规模还是生产工具,都达到了工场手工业的水平,如农村棉织业集中产区,拥有几架或十几架织机,雇佣十几个工人的小工厂颇不少见,丝织业产区中,有几十架织机的机坊也并不稀罕。还要指出的是,在商品集中产区中,农民家庭和小工厂的雇工已不限于本村、本县甚至本省,如河北高阳手织区的织布工来自附近十几个县以及河南和山东。这样,就加强了劳动力的流动,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民“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

如果说,农民建立的小工厂能否称之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还有一些疑问,那么,在近代农村工业各主要生产部门普遍存在的包买制,毫无疑问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许有人会说,商人支配生产不能够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它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障碍。的确,在农村手工业中,这种制度如马克思所说,使农民手工业者“按照他们原来的分散的方式继续劳动”[30]。但是,这只是 问题 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近代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包买制所起的作用与欧洲历史上有所不同。包买制在近代中国农村中很多地方最初出现时,不仅是商人的赢利工具,它同时是政府、地方士绅和实业界人士推广新技术以发展实业的一种手段。如河北省高阳织布区在光绪末年引进和推广铁轮织布机时,采取的方式是由商会出面组织绅商筹办布机,购买国产机纱,令织户按斤领线,每集按斤交布,按市价给予手工,所收布匹由商会组织运销。这样作,“贫户不用资本而能织纺,各商收布不用担负而有售主”,一二年间土布畅兴。1908年统计,全县每月所出宽面洋布不过数千匹,1909年每月便出布数万匹[31]。不是采用包买制方式,这样迅速普及铁轮织布机和机纱是不可能的。此后,商会又联合各布庄从天津大批购买布机,凡熟悉新法织布而无资本的农户,均可托村中殷实住户作保,向布庄交一半机价,待布织出后,以应得之工资扣抵,贫民织布数十匹即可得到一架织机,积累工资稍多者更可由领纱织布变为购纱织布,由包买制支配下的家庭工人变为独立的手工业者[32]。 再如浙江省平湖一带的针织业,系由包买主置备针织机和原料, 出租给农村妇女,1912年以前,妇女除家事外,别无副业,自针织业兴起后,由于采用包买制,妇女不需筹备资本,即能以余暇从事生产[33]。显然,包买制在近代农村手工业中是与新技术、新工具的推广,以至新的商品部门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它对于商品生产和生产力的进步都起了推动作用。另外,从包买主的身份看,除了城市商人外,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乡村中的富户,包括地主、经营地主、富农和依靠农村工业致富的农民。这些人成为近代农村中早期的 企业 家。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农村工业在农民家庭经济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一些新兴手工业区中,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农民家庭的主业,并由此使农民收入大幅度的提高。在农村经济中,整体看,虽还未占主要地位,但农村工业的商品率远高于农业,在农村全部商品输出中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多种多样,一般说来,农村工业的发展能够补充农业生产之不足,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在农村工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可以形成一种工农业彼此互利,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农村经济近代化方面,农村工业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营地主和富农经济的发展;农村工业自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则把农民引人资本主义关系之中,变自给自足的小农为商品生产者,并使农村中出现了最初的企业家。

共4页: 3

论文出处(作者):史建云
上一篇: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