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农民心态看农村政治稳定状况(1)(2)

2015-06-15 01:06
导读:但值得高度关注的是,农民对国家现行建设的看法。如表11所示,在村干部和村民中觉得“国家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的人都不到五成,远远低于表10中的


  但值得高度关注的是,农民对国家现行建设的看法。如表11所示,在村干部和村民中觉得“国家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的人都不到五成,远远低于表10中的肯定项。在农民看来,“实践中的社会制度”与他们“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有着明显的差距。从开放性访谈收集到的资料看,大多数农民“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是一幅这样的景象:人人平等,生活幸福,没有剥削,共同富裕。换言之,实践中的社会制度与他们心目中的标准(及法律上的社会制度)有着较大的差距。显然,农民的这种心态和评价表明,农村政治稳定已面临着挑战。

  六、讨论

  1.从农民心态看农村政治稳定

  综合上述描述,可见农民心态与信念的总体状况为: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权威有较高的认同,但对晚近(如1990年代)的干部、对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却认同较低;对自身生活的改善有较高的认同,对未来国家的发展较为乐观,但对未来农村形势却信心不足;对法律上的社会制度有高度的认同,但对实践中的社会制度却认同较低。从这样一幅心态与信念图像,可见当前和近一个时期的农村政治稳定形势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尽管近年来较大规模的不稳定事件有所增加,影响到局部地区的稳定,但从总体上看,农民依然认同于现行的政治基础和制度框架,并无意变革之。因此,当前农村尚不存在社会大变革的民意基础。就此而言,本人以为,199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乡村治理出现了危机的变局(肖唐镖,2003c ,2003d ),但农村政治稳定形势并未出现危机。

  第二,但是,鉴于农民对身边亲历的或现实中的境况,如晚近的干部、可接触到的干部、农村的形势、实践中的社会制度有较低的评价,已有较多的不满,这为农村社会埋下了诸多的不稳定因素。更进一步说,在这种社会心态下,只要一遇农民负担、干部作风之类的“导火线”,就极容易引发针对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的、局部性的政治性群体事件。由此,便不难理解近些年来农村稳定格局的转型实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不过,“忧中有喜”的是,目前这种不稳定事态的目标是短期的、微观的,而非中长远的、宏大的,针对的是有关的政策(及其执行者),谋求的是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而非要求国家制度层面的变革。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第三,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农民群体性事件已主要表现为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即为了捍卫自身的利益而与基层政府的抗争。因此,就未来而言,如果国家不改变“二元性”的宏观治理体制与政策,还农民以“国民待遇”,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那么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不仅针对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的集体性行动还将继续发生,而且尤为严重的是,还有可能逐步改变目前农民对党和政府的“切割”性评价,而产生新的、或许是整体性的否定看法。由此,农民行动就有可能普遍走向笔者所指的“农民行动的第三步”,并蔓延成非局部性的政治性动荡。

  2.对农村政治稳定形势的分析与理解框架

  笔者对江西的跟踪研究曾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乡村冲突已呈现新的特点。一方面,已从农户与农户之间、村社与村社之间主要围绕资源利益纷争的民间性冲突转变为农民与政府之间的政治性冲突,冲突主体已是农民和基层政府;另一方面,农民对政府的行动已从“沟通性”走向“迫逼性”和“对抗性”,尽管体制内抗争依然是农民的主导行为特征,但体制外行动已明显增加(肖唐镖,1997,2002,2003a )。这一结论系以农民行动为视角而分析得出。本文则从农民心态方面对农村政治稳定形势所作的分析,对此结论作了进一步的验证。实际上,农村稳定形势的这种变化也已得到其他学者的验证(赵树凯,2003;于建嵘,2003;王晓毅,2003)。他们的研究表明:冲突过程中农民的组织方式越来越具有现代特色,新型的农民利益表达组织和表达渠道正在萌生,传统形式有所褪色。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们对农村稳定形势有日趋紧张的共识,但对“紧张程度”的判断、以及各自所依据的分析框架并不一致。赵树凯从“组织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农村冲突的变化及其机理(赵树凯,2003)。于建嵘则侧重对农民“有组织抗争”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农民有组织、大规模抗争”,“农民与政权的对立正在向对抗性发展,矛盾运动向质的变化发展”的结论(于建嵘,2003,2004)。于建嵘的这一观点,尽管已有章家敦(2001)、白沙洲(2001)等人的呼应,但本人并不苟同。本人同意“风云一号”对于建嵘的批评(风云一号,2004)、以及李昌平关于“中国现在不会爆发农民革命运动”的判断(李昌平,2002),并认为:199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乡村社会出现了治理危机与困境,但农村政治稳定形势并未出现危机。笔者研究所依据的是一个两维框架:一方面是“农民的表达行动”,另一方面是“农民的心理”,即农民对政府与社会制度的信念的变化。通过对农民“心态”与“行动”的综合分析,对农村政治稳定状况能做出如此把握与预测。

  在西方学界,对于政治稳定的解释,曾经历从早期的“整合不良理论”、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资源动员理论”,再到此后的“社会建构论”的演变(莫里斯、缪勒,2002)。“整合不良理论”通常以“相对剥夺”或“社会纽带崩溃”来解释冲突或不稳定状况的出现,如摩尔、亨廷顿、沃尔夫的研究。而“资源动员理论”则关注政治国家的成长和民众权利意识对冲突的影响,如梯尼对“民众集体行动能力”与“权利意识成长”的关注,斯克科波对国家能力的关注(斯克科波,1998),斯科特对民众“社会心理与价值观的变化”、如“道义经济学”的分析(斯科特,2001)。也就是说,在西方“资源动员理论”中,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是分析和理解稳定状况的基本框架。

  对中国乡村稳定形势的理解,学者们主要也是从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的关系而展开。这表现为两个角度的选择:一个是农民的角度,一个是政府或国家的角度。从农民视角,研究者们强调,冲突与不稳定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农民权利意识的成长(李连江与欧博文,1997;郭正林,2001);农民“相对剥夺感”的出现(张厚安等,1995;赵树凯,1999);现代化引起乡村非正式制度的变化(党国英,2001);乡村传统文化活动的兴起,导致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邱新有,2001);农民公正观念的变化(王晓毅,2003)。从政府或国家视角,学者们提出,冲突增加则主要是由于:农村基层干部腐败、作风差(方江山,2000);农村基层组织的生存状况(赵树凯,2003);对农民利益表达和社会参与的制度安排滞后(kevino'brien ,2002;thomas bernstein &xiaobo lu,2003;孙立平,2004)。本人以为,从社会主体及其行动的视角看,政治稳定状况,说到底还是各种政治主体特别是政府与民众在互动中和谐与否的状况。因此,从政府、民众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的状况的理解入手,应是解释稳定状况的有效路径。据此,笔者在强调国家宏观政策与体制的影响的同时,尝试着从“农民行动的信念基础”的视角来理解之,强调:农民对表达对政府意见方式的选择,系以对政府权威和现行制度的信念为基础,反映了他们对于党和政府的信心和价值取向(肖唐镖,2003a ,2003b ,2003d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尽管从国家与社会视角分析稳定的学者日众,但尚少人对之展开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如从各种相关性的变量的比较中来测量国家因素对乡村稳定的影响,在长时段中考察农民行动的变迁,对不同地区的农民行动与心态、及政府应对策略的比较研究,关注者甚少。当然,即使在西方,正如著名学者扎尔德的评论:一直到最近为止,即便是“国家研究视角”也“只不过刚刚开始对这一领域的分析而已。”(莫里斯、缪勒,2002:392)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主要参考文献

  白沙洲,2001,《中国二等公民:当代农民考察报告》,明镜出版社。

  党国英,2001,《非正式制度与社会冲突》,《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东林党,2003,《农民缘何选择上访而不是上诉》,《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方江山,2000,《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的分析》,人民出版社。

  风云一号,2004,《我看农村形势——兼与于建嵘博士商榷“农民有组织抗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中国研究论文库》5月。

  郭正林,2001,《当代中国农民的集体维权行动》,《香港社会科学学报》总第19期。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1999,《我国社会稳定状况跟着分析》(1998年度院管课题),3月印。

  国家统计局,2003,《2002年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报告》,《中国政府创新网》5月。

  亨廷顿,1988,《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

  李连江、欧博文,1997,《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吴国光编:《九七效应》,太平洋世纪研究所。

  李昌平,2002,《“三农”问题会不会导致中国崩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中国研究论文库》9月。

  零点调查公司等,1997,《观察中国》,工商出版社。

  陆雨辰,1992,《关于社会稳定的几个理论问题》,《上海理论》第1期。

  罗伯特。达尔,1987,《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

  莫里斯、缪勒,2002,《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邱新有,2001,《传统文化与乡村社会稳定》,《中国农村观察》第6期。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上海《社会稳定指标体系》课题组,2003,《上海社会稳定指标体系纲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第4期。

  斯科克波,1998,《国家与社会革命》,桂冠图书有限公司。

  斯科特,200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译林出版社。

  孙立平,2004,《回顾2003政治:构建以权利为基础的制度安排》,《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网》。

  王晓毅,2000,《村庄结构与村庄内部的紧张》,《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2003,《冲突中的社会公正——当代中国农民的表达》,《中国社会学网》9月。

  肖唐镖,1997,《在综合建设基础上将农村改革与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全国部分省市政策研究室调研工作研讨会》,9月乌鲁木齐。

  ——,2002,《中国农村基层权威基础的变迁与延续——对农村政治稳定状况的一项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转型中的中国政治与政治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7月北京。

  ——,2003a ,《近二十余年来中国大陆农村政治稳定状况的变化》,《二十一世纪》第2期。

  ——,2003b ,《宏观体制与政策对乡村建设与治理的不利影响》,《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第3期。

  ——,2003c ,《二十余年大陆的乡村建设与治理:观察与反思》,《二十一世纪》第4期。

  ——,2003d ,《转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西北大学出版社。

  阎耀军,2004,《社会稳定的测量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控系统》,《中国社会学网》3月。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应星,2001,《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

  于建嵘,2003,《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 县调查》,《战略与管理》第3期。

  ——,2004,《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第2期。

  张厚安等,1995,《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

  赵树凯,1999,《社区冲突和新型权力关系》,《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2003,《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战略与管理》第6期。

  章家敦,2001,《中国即将崩溃》,明镜出版社。

  郑欣,2003,《从“团堡事件”剖析农民社会反抗频发的根源》,《当代中国研究》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工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联合课题组,2002,《社会分层、公众心态与社会稳定》,北京:《社会政策网》7月。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2003,《中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学苑出版社。

  kevin o'brien ,2002.“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chinajournal 48:139-154.

  thomas bernstein and xiaobo lu,2003,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in contemporaryrural china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系江西行政学院教授

  xmpxfk@hotmail.com;wlixtb@yahoo.com.cn

  330003中国江西省南昌市八一大道

  peasants‘psychology and rural political stability in china

  ——a framework and its application

  xiao tang-biao

  abstract: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and comprehension framework of‘the beliefbasis of peasants ’action‘,this paper observes and analyzes the issue of therural political stability from the angles of rural soci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generally speaking,both peasants and cadres at grass-roots level have high opinionof the authority of the party and its government.however ,as to the newly electedcadres,government and cadres at grass-roots level ,they don ’t have the sameview.they recognise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living standard ,and are optimisticabout the country ‘s future,but they are showing less confidence in the futureof rural areas.they have high opinion of the social system in law and theory ,but low opinion of the social system in practice.it shows that in spite of somecollective incidents against the governments and cadres at the local level,thereisn ’t any basis of popular will for drastic social change.

中国大学排名



  key words :rural areas,political stability,peasants ‘psychology,peasants’action,belief basis

  ----------------

  *本文系笔者主持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招标项目《近20年来农村政治稳定的格局变迁与政策分析》、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府与农民之冲突的调适与整合——对农村稳定的一项政策分析》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事件研究》(05bsh009)的成果,是《中国农村基层权威基础的变迁与延续——对农村政治稳定状况的一项分析》一文的下半部分,其上半部分以《二十年来大陆农村的政治稳定状况》为题,发表于《二十一世纪》(香港)2003年第2期。全文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中山大学政务学院举办的《转型中的中国政治与政治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7北京)、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2002.11)发表并演讲。特此致谢!

  [①]有关争论可参笔者在另文中的评论(肖唐镖,2003a )。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认为:政治权威“以一定的政治认同为基础,这是政治权威获得遵从或承认的必要条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0页。

  [③]有关这几次调查的更详细介绍,可参:肖唐镖,《国家、乡村社会与村民自治》,载王汉生、杨善华主编:《农村基础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肖唐镖,《乡镇长直选的民意基础》,北京:《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

  [④]笔者注意到,在迄今的相关研究中并未有研究者作这种分层性的比较研究,如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在所做的“社会稳定状况跟踪分析研究”中,分析人们对政府的信心时并没有考虑到政府是分层的,因而评价就有可能不一致这种情况。其详情可见: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信心不足与信仰危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深层次因素》,载北京:《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0年第11期;《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形势——1999年—2000年我国社会稳定状况跟踪分析总报告》,载北京:《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0年第23期。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⑤]应星在分析上访群众的“国家形象”时认为,多数农民心中都有这样一幅国家形象:“闪着神奇光辉的中央+损公肥私的多数地方贪官+为民做主的少数清官。”并将这种现象称为“抽象而遥远的清官,具体而切近的贪官”(应星,2001,405—40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乡村治理的国际比较(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