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1)(2)
2015-07-09 01:11
导读: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时期的 社会 生产力的 发展 ,必须以既有的生产力条件为前提。与此相应的作为生产力 核心要素的人的发展也要以 历史 上既有的发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时期的 社会 生产力的 发展 ,必须以既有的生产力条件为前提。与此相应的作为生产力 核心要素的人的发展也要以 历史 上既有的发展成果为前提。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把市场 经济 作为人类社会的 重要成果继承下来的同时,也要把每一个人在市场经济中所获得的主体地位、主体性继承下来。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体现了人类自觉地创造解放自己的条件的社会主义运动的精神。我们今天所 进行的改革,仍然是贯穿于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我们所搞的市场经济名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身就表明了这一点。可以这样说,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追求自我解放的历史。然而在马克思主义 诞生以前,人们不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 规律 ,也因为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条件当时还不具备,因此, 这时人类社会是完全自在地运动着的。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得到正确地揭示,试图 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置于人自觉地控制之下的社会主义运动便诞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 表明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的:一方面人的发展、解放需要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只有 人的解放才有生产力的大发展。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仍然体现着发展生产力、解放所有人这一 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价值取向。离开了这个前提,市场就会成为一个自发的市场,人就会受自在的运动的支配 ,生产力便也在盲目地、甚至是矛盾之中发展着。这就必然要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会阻碍人自身的发展 。
我们承认市场经济是最先在资本主义关系中发展起来的,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承了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的成果,但我们说我们搞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不同,就在于几百年来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的关系下,是自 发地发展的,而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基于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规律的认识,是对于 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的把握,因此它也就必然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物统治人的扬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中,人不仅能够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劳动,而且能作为主体对待自己的劳动产品。因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确认 了个人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虽然个人劳动的社会性的实现,仍然要通过市场交换,但是我们仍然可以 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创造的产品的社会意义,而不为其物质的形式所迷惑,走向“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 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还不能不借助于物来建立人们之间的交往联系,但是既然我们把搞市场 经济作为主体自觉的活动,那么我们就应当能够克服物统治人的缺陷,能够克服“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 教”。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就应当不是为了物而活动,而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而活动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市场经济的经济交往方式,不能成为道德活动的方式,因为在自 发运动的市场中人是受物统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作为市场自发性的扬弃,它既确认了个体作为市场活 动的主体的积极的方面,同时它又强调是人统治物,而不是物统治人。这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德育,一方面把市场经济肯定了人作为独立活动的主体的积极的方面接受下来,另一方面也要对人对物的受动 加以否定。这样我们在思考市场经济与德育关系中遇到的矛盾,便获得了合理的解答。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仍然是整个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但它又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独特阶段上的、具有自己独特性的意识形 态。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正在发展过程中,那么它就不是完成了的形态。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 为 中国 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那么它就是一个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的活 动,客观世界的改造不是完成的形态,主观世界的改造也就不是完成的形态。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也处 在发展过程之中,但是它与发展生产力一致的基本精神是不变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当前学校德育相结合的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体现了人,确切地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自身主观世界改造所获得的新发展。德育是塑造人的活动,德育所应当塑造的人是社会实践,尤其是经济实 践活动中所需要的人,所以当前的学校德育应当努力塑造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人。学校德育面对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这样一种现实,就不能不进行相应的改革。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市场经济与德育的 内在联系,即两者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那么我们就应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出发来思考学校 德育的改革。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学校德育传统。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学校德育的改革,必然首先面 临着如何看待既有的学校德育传统的 问题 。这里的传统不是指我们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德育遗产,而 是指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的学校业已形成的体系、制度化了的德育。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人对几十年 来形成的学校德育传统发生了怀疑,以为市场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新观念是与已形成学校德育传统的观念完全 相抵触的。然而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对人类社会既有发展成果的继承,同时也 是在马克思主义 科学 思想指导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的超越。这就是说,我们搞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 作为人类社会在数百年发展中所获得的成果,是我们所要继承的,然而我们所要搞的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它是对自发形成的市场经济的超越。我们之所以能够超越,恰恰就是我们已经建立起代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方 向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作为一定社会经 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意识,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既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改革,不是 对以往实践的否定,那么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德育就也不是对以往几十年形成的学校德育传统的根本 否定。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学校德育传统的确曾经受到过计划经济体制的 影响 ,尽管经过十多年 的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观念已经被抛弃,但是作为一种思想 方法 仍然存在于我们的学校德育传统中 。这一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方法,就是没有从历史已经确认的具有独立性、具有自觉主体意识的人出发来思 考德育问题。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意识本来就应当是与自觉的道德主体统一的。我们所要改革的不是学校德育 传统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思想,而是不能把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底的思想方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的主旋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整个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而且也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不是给主旋律又增加新的 一条 内容 ,而是使主旋律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使得主旋律 教育 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并且是与人融为一 体的、活生生的。
热爱社会主义的国家当然是爱国主义的核心。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传统,爱国主义包 括对自己国家历史与文化传统的认同。但是国家不是抽象的,国家是由人组成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按一定方 式组织起来的现实的国家生活之中。人们不仅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来认识自己的国家,更重要的是人们是从自 己的现实生活出发来认识自己的国家。爱国是一个民族大命之所在,但是人们不仅要从自己悠久的历史、灿烂 的文化以及山川物华来培养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更要从现实的、充满活力的共同的生活中获得爱国的力量 。如果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便是对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认定,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确认每 一个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使每一个人的主人翁的地位落到了实处。这样我们的国家必定是更具 活力的,更有前途的,因而也是更加可爱的。爱国不仅是认识,更是行动。爱国就必须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精神,从而使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它应当是我们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一些人对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发生了怀疑。有人甚至认为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根本不相容的。集体主 义教育面对着市场经济实践的现实,教育者不能以市场经济有自己的一套原则,集体主义有自己的又一套原则 来搪塞受教育者,而且这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这里面我们要认清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 系,既搞清楚两者的联系,也明确这两者的差别,以及两种不同经济关系中的人。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依照马 克思主义的观点,人在市场经济中通过物而获得的独立性,是对 自然 经济中人的从属性的依赖关系的否定。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否定了物对于人的统治,但是这一个否定必须以前一个否定为前提,集体主义依赖于集体而 存在。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真正的集体,是完全独立的、富有个性的人组成的联合体。没有富有个性的 人,就没有这一集体,当然也就谈不上集体主义。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 以物的依赖关系否定了人的依赖关系。这第一个否定中有个人与集体的对立,但却是建立真正集体的必要前提 ;在第二个否定中个人与集体获得了统一,统一的结果是真正集体的建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精神丰富了集体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三位一体的,它们统一于社会主义思想,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 就是我们现时实践着的社会主义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向德育提出的要求,就是德育与市场经济精神的统一,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 表现出来的精神要求与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德育本来就应当是统一的。
大学排名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