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的根源(1)(2)
2015-07-09 01:11
导读:首先,民主机制欠缺,使 社会 本身有失公正合理,并由此产生和积累大量的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从 发展 眼光看,当前我国民主参与机制仍然不完善
首先,民主机制欠缺,使 社会 本身有失公正合理,并由此产生和积累大量的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从 发展 眼光看,当前我国民主参与机制仍然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还没有完全行使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职权,人民代表的选举还不能充分反映社会成员的普遍要求,社会自治尚未得到充分而广泛的发展;民主决策机制方面,领导独断专行,决策不透明现象相当突出;在民主监督机制方面,人民对国家机关的直接监督作用不大,国家权力机关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和党内民主监督的效果不太好,有时留于形式;在民主保障机制方面仍存在着有法不依、甚至违法侵犯民主参与主体权利的现象。以上弊端集中表现为当前官僚主义相当严重与权力腐败横行。而这正是造成当前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的重要原因。刘少奇同志曾指出:“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是引起闹事的原因。”[5](P306)当官僚主义和权力腐败严重损害了人民利益而人民又不能通过民主手段加以有效地制止和补偿,那么,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必然会转化成激烈的冲突。
其次,法制不健全,难以有效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市场 经济 是法制经济,而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 法律 不完备的情况下进行的,往往是先改革,后规范,这就导致了规范真空的存在。有的虽然已经制定了原则性的规范,但失之过粗,弹性过大,可操作性差,容易造成事实上的越轨行为。所谓“打政策的擦边球”就是钻这个空子。 目前 社会上确实有些人钻法律的空子,牟取非法暴利,引起了改革中的失利者和得利不多者的强烈不满,并为形成对抗性矛盾埋下祸根。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缺乏稳定的具有权威性和普遍性的法律调整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往往出现“一统就死,一放就乱,一乱再统,一统又死”的怪圈,出现多数利益群体在改革中获益而又不满足的情况。有些利益群体凭借经济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压制其他群体的发展,在横向公平竞争中设置障碍;有少数社会成员在利益驱使下违法犯罪,攫取社会财富等。这种缺乏法制调整的利益关系,最终会失去社会主义公平竞争原则,导致大量的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完善的法律、法规只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有法不依,等于无法。当前司法领域仍存在着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 问题 。这些问题一方面造成法律难以有效实施,另一方面执法者违法、贪赃枉法、徇私枉法以及某些人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使原有的利益纠纷得不到公正解决,反而使之扩大和激化,甚至又制造出新的矛盾。
当前我国公民整体法律素质不高,对法律无知,法律观念较淡薄,不能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也是许多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产生或激化的原因。
四、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和认识差异
经济市场化必然使多元利益主体产生复杂多样的思想观念。同时,国家减少对社会成员的全面控制,也为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提供了外在条件。古今中外各种历时性的思想观念都共时性地存在于社会转型进程中,形成空前复杂和激烈的思想碰撞。伴随着对外开放,西方社会的思想观念大量流入我国,给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应该肯定,当前西方社会思潮含有大量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对我国思想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一段时间以来,有些人单纯追求时髦或经济效益,对西方社会思潮不加选择地广为传播,有时则盲目崇拜、生搬硬套、把糟粕当精华,在思想领域里造成了不良的社会效果。
思想意识多元化造成了多元价值观和认识混乱。基于思想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多元价值观冲突已成为当前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产生和转化的思想基础。从价值观念看,集体主义仍是我国人民的主导价值追求,但是在相当一些领域中,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冲击,个人主义、狭隘功利主义、物欲主义、享乐主义被大大强化。在认识领域,思想意识多元化表现为人们对同一问题往往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认识。这也会引发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 规律 和人们主观认识之间的矛盾,这需要在实践中去解决,这个矛盾,也将表现为人同人之间的矛盾,即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的一些人同比较不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的一些人之间的矛盾,因此也是人民内部的矛盾。”[6](P796)例如,国有 企业 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利益矛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仍然认识不清。人们运用各种经济 理论 提出了诸多模式,但是,时至今日仍未能解决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此外,人们对各种利益关系会产生认识差异,“有的群众往往注意当前、局部、个人的利益,而不了解或很不了解长远的、全国性的、集体的利益”[6](P791),这种认识分歧正是形成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之间矛盾的思想因素。
大学排名 五、国际因素
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引进了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而发达国家乘机从 政治 、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对我国实行渗透和控制,以推行新殖民主义,妄图把我国变成他们垂涎已久的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商品市场。他们的这些行径加剧了人民内部利益主体的分裂,酿成了新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入世使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从长期看,将为我国经济建设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从近期看,降低进口关税,消除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一些政策性保护措施,对我国一些行业冲击较大,随之产生了一些新的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
首先,外资公司大量涌入,加剧了人民内部利益群体分化。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为外资公司服务的代理商、经理和高级职员。他们拿着丰厚的报酬,处处维护着外资公司的利益,形成了一个新的阶层。他们与一般群众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利益差距。
其次,企业不平等竞争引发诸多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WTO表面上为各参与国提供了一个平等的竞争平台,但是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垄断了先进的技术,掌握着雄厚的资本,借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控制着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他们利用其遥遥领先的成本优势,在同一规则下与发展 中国 家的企业竞争。很明显,后者处于劣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WTO后,一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落后,生产成本较高的企业将因缺少竞争力而被兼并或破产,许多企业将进行改制或重组,这些措施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大量工人失业,产生局部的社会震动和冲突。虽然入世后外资企业增多会增加就业岗位,但由于其对职工素质要求较高,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较大,从而产生一些不安定因素。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其三,入世对我国农业冲击很大。根据中美、中欧协议,我国将把农产品关税降至14%,给美国小麦、玉米、棉花更多的进口配额,并放弃对农产品出口补贴等。这将使我国许多农产品没有市场,农民增产容易、增收难。部分农产品生产开始萎缩。同时,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农业产业结构将作重大调整,在 农村 会造成两极分化,即有技术、有资金、懂市场的农民收入会增加,而部分农民的收入则相对减少。城乡贫富差距也进一步加大,易导致部分农民心理失衡,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直接 影响 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如处理不好,群众与基层干部很容易发生冲突。此外,随着农业生产的萎缩,农村将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有可能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危及社会稳定。
其四,当前国内 金融 市场不成熟,潜伏着大量矛盾冲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国际金融资本流入,尤其是国际巨额流动资本的疯狂操作,加大了金融业的风险,它们有可能利用国内不健全的金融监管体制造成一些银行、金融机构倒闭,发生挤兑和闹事事件,甚至会酿成金融危机,从而引发激烈的冲突。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印度尼西亚等国发生的大规模群众骚乱就是先例。
最后,服务行业开放引发许多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娱乐、 旅游 等行业相继开放,允许外国人在国内开办宾馆、舞厅等特种行业,西方资产阶级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不良文化随之流入,“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会更加突出,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盛行,对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危害较大。一些人为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或寻求刺激而不惜铤而走险,做出违法乱纪行为,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由此可能引发群众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强烈不满。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以上矛盾根源的划分着眼于逻辑的完整性,有些根源具有 历史 共性,有些则具有鲜明的 时代 特征,但即使是时代性因素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当然,找到了矛盾的根源,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彻底解决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整个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通过实践和社会交往改造 自然 以不断满足人类物质利益需要的过程。在一定的实践水平下,人类获得的有限物质资料必须借助相应的社会交往制度来分配给每个社会成员,以消除人们之间的利益争斗。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当特定的社会交往制度不再适应于克服社会利益分配矛盾以保证社会有机系统运行之时,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客观物质条件而重建社会交往制度,以适应社会有机系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为社会有机系统基本结构的社会交往制度变更,也就构成了社会有机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无限演化的历史。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十分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原有社会交往制度形成的利益整合机制失调,因此,以新的利益规范为基础,重建整个社会交往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使之适应我国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就成为我们当前处理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的根本指导思想。
【 参考 文献 】
[1]赵人伟.我国转型期收入分配的一些特殊现象[J].经济 研究 ,1992,(1).
[2]黄苇町.中国的隐形经济[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
[3]乌家培.租金规模的动态考察[J].经济研究,1995,(2).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刘少奇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