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弱势群体社会保护中政府责任的理论求证(1)(2)

2015-07-15 01:31
导读:三、政府解决 社会 弱势群体 问题 的具体对策 尽管由于国家现有财力的限制,对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仅仅依靠政府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在

    三、政府解决 社会 弱势群体 问题 的具体对策
  尽管由于国家现有财力的限制,对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仅仅依靠政府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国家通过社会政策进行扶持和保护的同时,还必须要大力 发展 社区服务,建立社会互助 网络 。但是,本文认为,政府在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过程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应该在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体系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政府向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护首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政府要配合国家立法进行相关的行政立法,以 法律 法规形式确保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
  任何社会都会有天灾人祸,都会一部分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而暂时或永久地丧失劳动能力,都会有生、老、病、残、伤、死者,都会有鳏、寡、孤、独、贫困者,对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政府就有责任以立法和制度的形式予以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机关在弱势群体法律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也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都是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特殊保护的法律。但是,由于现阶段 中国 社会弱势群体构成状况的异常复杂性,而且弱势群体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政府及其行政机关要加大力度,积极配合国家立法进行相关的行政立法,以法律法规形式确保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有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如美国政府的弱势群体保护行动(Affirmative  Action,简称AA)就是一项寻求推进社会公平价值的法律设计,公共机构通过对弱势群体保护行动的计划、政策和法律服从,承担起执行这些法律规章的责任。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反对就业雇佣歧视,而且要求雇主、工会和就业咨询服务机构采取积极的行动步骤,通过准备和实行弱势群体保护行动计划,来减低社会中存在的弱势集团成员不能充分被代表或雇佣的状况。[17](P158-159)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政府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或选择,对弱势群体提供公共政策支持。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公共政策是毫无意义的。正如詹姆斯·安德森所说的,“我们所关心的是有目的或者目标取向的行动,而不是随意行为或偶然事件。 现代 政治 系统中的公共政策基本上不是那些偶然发生的事情。它们是有意识地要产生一定结果的(尽管说这些结果并非总能实现)。”[18](P4)政府正是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协调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政府也正是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一个政府如何选择自己的公共政策,选择什么样的公共政策来干预社会生活,直接关系到该社会中种种矛盾、冲突的解决以及社会结构的调整,从而也直接 影响 该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政府向弱势群体直接提供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的公共政策是制定并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正如阿马蒂亚·森所说的,“当饥饿现象发生时,社会保障系统尤为重要。”[19](P12)政府还通过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公共政策倾斜和公平就业机会等,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救助,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同时,由于弱势群体构成状况的复杂性,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救助的公共政策也必然呈现层次性、多样性和针对性。“社会福利政策以一般状况或者以保障最低生活为基准,但它面临的矛盾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逐渐呈多样化的趋势。因此,单一的救助基准不可能解决全部的问题,它又会带来新的、复杂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要对现金、实物、服务等各不相同的功能进行区分,同时还要更具体地掌握需求者、对象者的情况。在包括家庭和社区社会具体状况的 分析 中,制定具有层次性、针对性的政策。”[20](P115)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三)政府还要通过其公共服务职能,向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服务和社会保护。
  “新公共管理” 理论 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主张建立 企业 化政府,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克服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把权力中心主义转化为服务中心主义”。[21](P35)同时,新公共管理理论还强调顾客至上或顾客导向,它通过把公民变成消费者(顾客),以市场取代政府,提供回应性服务,满足公民(顾客)的不同需求。它还建立明确的服务标准,然后通过调查,倾听公民(顾客)对公共服务的意见,测量其满意程度,并根据绩效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22](P22)“新公共管理”还强调要通过建立执行机构或半自治性的分散机构,让它们负责公共项目的执行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缩小官僚机构的规模和集中化程度;通过“一步式商店”(“一站式服务”)提高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的效率。[23](P76)但是,政府的企业化是有限度的,如果政府完全以企业型政府自居,就有失去政府应有角色和责任的危险。所以,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应着重于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及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但是不宜将顾客导向的行政方式无限扩大至所有的政策领域。政府有责任把公共服务工作的触角伸向弱势群体,为弱势群体办急事、难事和好事,体现政府对老百姓的亲和力,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
  总之,能否有效地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支持问题,使得他们都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不仅事关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也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能否实现长期高效有序的发展。因此,政府必须明确并且切实履行自己在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从政策和制度上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问题,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化解政治风险,促进社会发展。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 参考 文献 】
  [1] 杨团.弱势群体及其保护性社会政策[J].前线,2001,(5).
  [2]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沈红.中国贫困状况与贫困形势分析[A].汝信,陆学艺,单天伦.199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 科学 文献出版社,1998.
  [4] 李林.法治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J].前线,2001,(5).
  [5] 陈成文.论社会弱者的社会学意义[J]. 电子 科技 大学学报,2000,(2).
  [6] 朱力.脆弱群体与社会支持[J].江苏社会科学,1995,(6).
  [7] Easton  D. The   Political  System[M].New  York:Kropf,1953.
  [8] 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桑玉成,等.政府角色——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探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11] 宋希仁.保护弱势群体是“德治”的应有之义[J].前线,2001,(5).
  [12]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5] [美]亨廷顿.政治发展[A].格林斯坦等.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6]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7] Klingner,D.E.  &  Nalbandian,J.,Public  Personal  Management:Contexts  and  Strategie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Inc.,1998.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18] Anderson,James  E.Public  Policy-Making  [M].Orlando,Florida: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84.
  [19] 森·阿马蒂亚.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0] [日]一番ケ濑 康子.社会福利基础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1998.
  [21] 张康之.论政府的非管理化——关于“新公共管理”的趋势预测[J].教学与 研究 ,2000,(7).
  [22] 金太军.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1997,(5).
  [23] 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0,(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未知
上一篇:建国后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属性认定的艰难历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