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城市社区老人的需求构建社区综合保障网络(2)
2015-07-19 01:10
导读:(三)城市社区老人的医疗保障 问题 不容忽视 城市社区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主要是两大问题: 1.支付医疗费困难 我国现行的医疗 社会 保险采取的是一种
(三)城市社区老人的医疗保障 问题 不容忽视
城市社区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主要是两大问题:
1.支付医疗费困难
我国现行的医疗 社会 保险采取的是一种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做法,平时门诊医疗费用主要靠个人帐户的钱支付。老年人不同于年轻人,老人个人帐户的资金没有经过长时期的储备,直接进入基本医疗保险,再加上很大一部分老人原单位没有实行补充医疗保险,所以个人需支付的门诊医疗费用就远远多于个人帐户的钱。如果老人得了重病住院 治疗 的,需要支付几万乃至十几万,那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仅为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4倍,老人个人需支付的金额就更大。
2.医疗保健服务缺口太大
老年人风烛残年,不仅有病需要及时治疗,而且平时还需要保健、体检、预防,需要社区提供更多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人力、物力和机构。但是现有的社会和社区能提供的服务设施十分不足。
根据我们调查,希望生大病能住 医院 的3594人,占16%;生小病能找社区医疗点看病的4717人,占21%;生病能叫社区医生上门服务的7187人,占32%;社区能定时体检身体的5166人,占23%;其他方式的1797人,占8%。由上述数据来看,老人对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期望值很高,占老人总数的76%。
(四)在“老有所为”方面缺乏老人再就业服务机制。
“老有所为”不仅能发挥老年人余热,再创造社会财富,而且能提供老人自我保障的能力。根据我们的调查,老人再就业的目的在于补缺养老费和为今后有备无患的占老人再就业总数的45%。所以,国家和社会应大力支持和帮助老年人再就业。但是,现有的社会和社区为老人再就业提供的信息服务、政策服务、机构服务远远不够,就业基本上靠老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所以,城市老人再就业难或就业待遇不公平的现象也就比较多。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构建城市社区老人综合保障 网络 的思路
从上述所见,社区老人的基本需求,社区老人保障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养老费保障和福利性服务保障。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来构建城市社区老人综合保障网络。
下面就城市社区老人综合保障网络的两大网络加以说明。
附图
1.社区养老费保障网络
社区养老费保障网络主要是保障老人基本生活费的开支,满足其生存问题。根据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基于老人各自不同的情况,这一保障网络可分为四个保障层次:第一个保障层次是社区福利、社区优抚;第二个保障层次是社区保险;第三个保障层次是家庭保障和再就业自我保障,第四个保障层次是社区低保。
①社区福利、社区优抚。
社区福利主要是解决社区里孤寡老人、 经济 来源困难的残疾老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解决方式可采取集中供养、分散居家供养和经济补助。
社区优抚主要是解决老复退军人、老军烈属等老优抚对象的抚恤、优待、补助问题。对他们除了按国家政策标准给予抚恤、优待、补助外,社区还可自行提高标准,给予补助。
②社区保险
社区保险是解决社区里90%以上老人养老生活问题的重要途径。社区保险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为了确保社区保险发挥保障社区老人养老的功能,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建立和完善社区保险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A.建立社区一体化的保险体制。 目前 我国养老金体制有三种:一是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二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三是一些老 企业 和其他所有制成分单位的退休制度。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三种养老金制度应尽快实行一体化,建立社区统一的社会保险体制。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B.保险的层次。可采取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社会基本保险。这一保险制度现在已初具规模,只存在一个全面推行,实行企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其他所有制成分单位一体化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社会补充保险。对于这一层次保险,目前只是行政单位和部分经济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实行了,大部分的单位没有实行。第三个层次是商业保险。目前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改进。通过这三个层次,三道保障,不断提高社区老人养老的收入水平,从而达到提高社区老人生活质量的目的。
C.保险的项目。社会保险对于社区老人来说,主要是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两种,考虑到一些再就业老人,还可以增加遗属死亡保险和工伤保险。商业保险又分为人寿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
D.改进社会补充保险的做法。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都规定了基本保险和补充保险的做法,但是,基本保险是强制性的,必须实行,而补充保险视其单位的经济效益而言,经济效益好的可以建立补充保险。我认为对于这一规定应加以改革,鉴于我国的退休老人是在一种长期低工资的情况下退休、养老金水平很低的状况,并且我国的宪法明确规定要保障老人基本权益,因此补充保险制度应向老人倾斜,要求一般的单位要给退休的老人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
E.改进现行的医疗保险的做法。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现在的中青年、特别是青年的保障性、安全性体现较好,而对于已经退休或快要退休的老人来说保障性差、安全性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规定的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做法,仅对年轻人有利,而对老年人不利。我认为对于这种做法应加以改进:应按照老人的工龄和一定的标准核算一笔钱,放入老人个人帐户,弥补其在过去工作阶段没有得到医疗保障或保障不够的损失,从而提高老人的保障水平。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F.要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保障作用。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一般一个劳动者除了强制参加社会保险,在中青年阶段还要给自己买若干种、若干份商业保险,以减轻老龄到来时社会保险难以抗拒的各种风险。因此我国应建立鼓励劳动者参加商业保险的机制。我认为建立鼓励机制,应采取两条腿走路的 方法 :一是利用社会保险基金为保险人购买人寿商业保险、大病医疗商业保险;二是制定一些政策鼓励人们自己购买人寿商业保险、大病医疗商业保险,比如免除个人所得税。
③家庭保障和再就业保障
家庭保障是指直系血亲对家庭老人的保障。它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保障,在今天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以后,无论是从 法律 还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说,仍然值得提倡和强调,而且还要以法律来保证实施。但是对于孤寡老人来说,家庭保障是缺项,这就需要别的保障网络来补充和加强。
再就业保障是一种老人自己保障自己、自己养活自己的自助性保障。目前在国外对于这种保障方式也大力积极提倡和鼓励。我认为,对于老人的再就业除了提供服务,还应给予政策性的鼓励,如对其收入免除个人所得税等。
④社区低保
社区低保是社区老人的最后一道保障线。目前这项工作按照民政部“应保尽保”的精神,基本上把城市社区的社会救济对象全部纳入了保障范围。但是要真正把这项工作作为社区老人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A.与人们直接相关的基本生活物质的价格是一种动态变化的东西,要及时地调整低保标准,否则,就失去了最后一道保障的意义。
B.享受低保救济的社区老人也是动态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再就业的老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要经常注意那些再就业的社区老人的生活收入的变化,一旦他们失业,落入低保救济线以下,就应及时把他们纳人低保救济范围,保障其基本生活。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C.对于享受低保救济的社区老人,特别是一些孤寡老人,还要有其他的配套措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除了享受低保救济之外,还应在社区福利性服务方面给予多方面的帮助。
2.社区福利性服务保障网络
社区福利性服务保障网络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①义务支持服务
与家庭保障一样,义务支持服务是指直系血亲对家庭老人的服务。服务的项目有生活护理、关心照顾、闲谈、抚慰等。
②友情支持服务
友情支持服务是社区里邻里之间、老人之间、朋友之间、居民之间对老人一种帮助服务,是一种 内容 最生动、最丰富的支持服务,是一种浓厚的 中国 特色的社区支持服务。
③道义支持服务
道义支持服务是发动社会、社区力量参与对社区老人群体服务的重要支柱,是潜力巨大、资源丰富、弥补其它服务的人力、财力不足的一种服务,是对义务支持服务和专业支持服务的一种重要补充。
④专业支持服务
专业支持服务是一种最稳定、最全面、服务水准高的服务,是一种由专业人员来管理、专职人员来动手的服务。
对于现阶段建立社区专业支持服务网络,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A.加快推行社会福利社会化,落实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各项政策,大力 发展 性质多种、形式多类、功能不同的社会福利机构。B.启动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保证落实社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资金。C.加强、加快对现有社会福利专业人员的
培训和 教育 ,提高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高服务质量。D.加快对社会工作和老年人服务中级、高级专业人员的培养,满足快速发展的社区社会福利事业对人才需求。E.加强基层民政部门对社区社会福利服务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一管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 参考 文献 】
[1] 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朱庆芳.社会保障指标体系[M].中国社会 科学 出版社,1993.
[3] 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 王少哲.中国老年
社会学[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5] 张纯元.中国老年人口 研究 [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6] 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M].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7] 吴本雪.城市老人[M].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 邹根宝.社会保障制度[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