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德育在人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1)(2)

2015-07-19 01:10
导读:品德形成过程是人在 社会 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个体特有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适应与 发展 的客观过程, 具有多因性、自发性、可塑性、客观性等特点

    品德形成过程是人在 社会 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个体特有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适应与 发展 的客观过程, 具有多因性、自发性、可塑性、客观性等特点,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品德内化与品德外化的矛盾运动过程。 德育过程则是德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根本利益要求,按照品德形成的客观 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 教育 者施加系统的德育 影响 ,以培养和形成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思想道德品质,实现个人社会 化的社会实践过程。这一过程具有多样性、反复性、自觉性、能动性的特点。因此,优化德育过程必须以 科学 的世界观、 方法 论为指导,并依据特定社会的既定法规,在实践中 研究 品德形成的客观过程及其内在规律,遵 循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多层次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德育影响,培养 和形成个体合社会的思想品德,实现个体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推进社会文明。
    2.优化德育过程必须在实践中把握德育过程的渐进性、阶段性。
    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性、渐进性决定了德育过程的阶段性和渐进性。一般地,德育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某些思想品德规范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有选择地受纳并内化为个体道德 品质意识;(2)积淀在受教育者个体中的道德品质意识形成动机,支配、调节并外化为道德品质行为,反作用于 社会;(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依据行为效应和个体品德发展程度,调节教育行为和受教育者品德行为,进入新的 德育发展阶段。在实践中,这三个阶段是一个不断反复渐进的运作过程,无法精确地区分排列,更不能机械地 套用。但品德形成的客观机制制约着德育过程的运作,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科学的德育阶段意识,才能 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3.优化德育过程必须克服智育化倾向。
    在 现代 社会中,系统的德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而学校教育又以教学为主要载体。因此,德育 实践中,人们容易把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等同起来,甚至以智育代替德育,形成思想道德品质智育化倾向,在 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德育过程的优化。应该看到,如前所述,尽管智育过程蕴含着德育因素,德育过程也蕴含着 智育因素,都必须依据“知、情、意、行”的心理发展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二者可以互补,交互作用于人的 合社会适应与发展。但二者必竟是有区别的:其一,贯穿于德育过程的主线是社会实践,德育过程中的“行” ,是社会性的实践,是一种正式的社会交往、沟通和联结,这种“行”一旦发生就与社会利害关系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而智育过程中的“行”一般说来,仅仅只是一种“练习”或“习得过程”,一般不形成社会利害冲突 。因此,德育与智育对“行”的要求也不同,德育必须严格注意“行”的社会效应,比如,绝不能让受教育者 去实践犯罪、体验犯罪过程。这是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本质区别;其二,德育过程中的“情”、“意”,本 质上都是社会利害关系在教育心理上的反观,是思想道德品质内化的粘合剂,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 品质上沟通、接纳的必要条件。而智育中的“情”、“意”一般不具备社会功利特征,至多只是施教者激发学 生 学习 兴趣的辅助手段,并非必不可少。因此,要使德育过程优化,教育者必须体察受教育者的情感,了解其 态度,并动之以健康的真情,摆明正确的是非观,才能提高德育效果;其三,德育因素具有时空的广泛性和内 容的社会性,因而德育过程还具有同时性、反复性,其循序渐进只是一个大致的过程,无法精确地排序,同时 ,社会因素对德育影响甚大,学生的“熟习”会因个体需要,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利害冲突中“淡忘”,因而, 德育过程中的“知”同时具有三个含义:必须是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思想道德观念;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 思想道德观念必须不断反复地作用于个体;可以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思想道德观念体系中易于为受教育者接 纳的某一方面作为突破口,实现思想道德品质迁移。智育虽然也有“举一反三”的情况出现,但其学习过程的 阶段性是很明显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过程都是可以而且必须精确地排序,前后阶段的知识不可能同时出现,同 时,其对“知”的“淡忘”在一般情况下与社会利害关系无关。因此,要优化德育过程,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 社会的、区域的 政治 、 经济 、文化特点和德育过程双边活动实情,灵活地选择入口,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德 育因素进行必要、合理的反复教育,避免“一刀切”,避免机械套用和无目的的跳跃。
    4.优化德育过程必须抓好“内化”。
    “内化”是德育过程的中心环节,是个体思想、行为合社会的纽带。个体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真、善、美的 信念的确立,是“内化”的根本前提。德育工作者不可能,也决不能是受教育者的保姆或督察,只有通过“内 化”,形成个体内部合社会的道德环境,才能达到德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德育过程是否优化,必须从个体思 想、行为合社会的辩证统一上去考察。抓好内化,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批判继承人类肯定性 的精神道德文化,顺应 时代 ,把握社会变迁、流动过程中社会思想、观念变化轨迹,把握社会发展对个体适应 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 内容 ;二要结合社会现实和教育对象的时代特征,寻找“内化”的突 破口;三要研究“内化”的心理机制,并按“内化”心理机制的客观要求寻找合理的德育运作手段和方法;四 要主动适应社会,打破德育的封闭状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发挥德育工 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必要的德育 网络 ,合理地调节“内化”过程中的内外部矛盾冲突,把德育的 外部因素转化为优化德育过程的有利条件;五要注意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活动引入德育全过程,使受教育者 的实践活动中体察社会合规律的发展及其对个体的客观要求,处理好内化过程的各种矛盾冲突,通过学中做、 做中学的不断反复过程,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情感定势,进而建立起对社会、人生的科学信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未知
上一篇:满足城市社区老人的需求构建社区综合保障网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