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社会转型期德育问题的思考(1)(2)

2015-07-19 01:12
导读:(三) 政治 方向只有在某种观点、信念、信仰使人坚定不移时才是明确的,反之,必然出现方向模糊 我们党在领导 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发生过

    (三) 政治 方向只有在某种观点、信念、信仰使人坚定不移时才是明确的,反之,必然出现方向模糊
    我们党在领导 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失误,尤其是象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错误,损害 了党的形象,降低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些失误和错误虽然都得到了修正,但是 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创伤还难以短期内平复。特别是近年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蜕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解体,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走入低谷。这些 历史 、现实 问题 的综合作用,使年轻一代对马克思主义学说 ,对共产党的领导,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前景产生疑虑,出现政治信念、信仰危机。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 发展 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规律 。但是,资产阶级为缓冲同 无产阶级的矛盾,为摆脱周期性的 经济 衰退,不断转换斗争策略以维持其统治。特别是二战之后, 现代 科学 技 术在生产中的广泛 应用 ,使资本主义经济依然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美、英、日、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迄今 在物质文明方面还优于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扩大国际之间的交往交流,改变了过去闭关锁国时 期的一些片面的政治宣传,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普及,使人可以成为远方信息的直接接受者,这又使年轻一代 接触了西方的资产阶级的精神文明。从赞赏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向往资产阶级的“民主” 和“自由”,到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诱惑,又使年轻一代中的不少 人产生“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错误认识。
    国际政治斗争形势的剧烈变动,国内改革开放发生的深刻变化,人们在思想上要有一个认同过程和适应过 程。新旧思想、新旧体制的矛盾碰撞反映在人们的思想上,使人产生迷惘、困惑,出现心态失衡,情绪不稳, 活动方向不明等一系列问题。这是社会经历深层次变革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三、学校德育的对策
    江泽民同志说:“邓小平同志建设有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 理论 ,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是 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4]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指针,也是德育思考对策的根本指导思想。
    (一)用邓小平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武装头脑,转化观念,建立现代科学的德育观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必然发生变化。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审时度势,首 先在理论上要全面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作用,然后,进一步弄清当 前思想政治工作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和个性;市 场经济给德育带来的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想文化,从建立新的思想文化出发 怎样批判、继承、借鉴;在国际国内社会转型期间怎样坚持学校德育的导向作用;按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和 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年轻一代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人格特征;学校德育怎样在实践的过程中改革创新,建 立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体系;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具备哪些新的素质,以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等等。这些具有 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德育工作者不仅应在理论上真正弄清楚,而且要以正确理论和认识指导德育的实践。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其特点,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者确立全新的德育观,即现代科学的德育观。包括:德 育的社会观,即克服把德育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孤立的社会活动的狭隘德育观,建立开放性的与社会生活 相联系的全方位的大德育观;德育的目标观,即克服以培养依附性人才为目标的传统德育观,建立既培养高尚 人格,又发展有个性、自立性、竞争性人格的现代德育观;德育的素质观,即克服不问 教育 对象身心发展水平 ,都施以同一教育,脱离实际的德育观,建立既有统一素质要求,又分层次,成为系统工程的德育观;德育的 效益观,即克服追求表面整齐划一,把外显行为作为评价成果的形而上学的德育观,确立讲内化效应,讲长远 效应,终身受益的辩证发展的德育观。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二) 研究 社会变革时期人们道德、思想、政治观念多元的状况,找准德育的战略位置
    在新 时代 、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学校德育工作者转化观念,端正思想,明确方向,找准德育的战略位置 ,是正确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
    找准德育战略位置的工作之一,是面向社会生活,深入实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调查研究。了解人们 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心理动态和行为取向;了解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了解人们思想意识 的倾向及构成要素;了解社会舆论对于年轻一代的正向 影响 和负向影响;了解年轻一代已有的思想基础和发展 趋向,选准开展德育工作的起点。
    找准德育战略位置的工作之二,是研究学校德育的总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具体任务。围绕德育总目 标和要求,从各自的层级出发,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选择有效形式,完成既定任务。每一层级的德育都以 低一级层级为基础,并为高一级层级的德育打好坚实的基础,在系统工程中不出现薄弱的环节。
    找准德育战略位置的工作之三,是正确把握形势,增强全局观点,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 保持一致。从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目的出发把德育放在工作的重要地位,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 主义教育,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年轻一代的成长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德育要在 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处理好德育内部和外部的关系;一是德育内部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各自的 任务和相互依附渗透的关系;二是德育作为一种教育实体,有相对独立性,同形势变化、社会焦点、热点问题 的关系;三是德育坚持教导、疏导、诱导原则同严格制度、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关系;四是学校德育的核心 作用、规范作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五是德育的社会效益与德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关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构建学校与社会全方位的德育 网络 ,形成德育工作的社会合力
    毛泽东同志说:“政治思想工作,各部门都要负责任。”[5]现代科学的德育观是大德育观,要求学校德育 与广泛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形成一个既有党委、政府、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心下一代协会参与的 纵向德育工作体系,又有由学校和家庭、社会相配合的横向德育关系。各方面都围绕培养“四有”新人,促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构建成多经纬、多频道、多方位的德育组织网络。目标一致,相互沟通,形 成合力,打一场持久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攻坚战”,在实践中体现无产阶级德育的革命性、战斗性和科学性 。
    学校德育从古至今在年轻一代思想观念的形成中居于重要地位,具有主渠道作用、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
    学校德育的明显特点之一,是它的主渠道作用。学校德育的方向性、目的性,以及在施教过程中严密的组 织性、计划性、恒常性,是其它任何教育单位、渠道无法比拟和不可取代的。社会变革时期,学校德育主渠道 作用“只能大大加强,不能有丝毫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止步不前。”[6]如果学校放弃了主渠道作用,社 会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要求就失去了全面贯彻、系统实施的唯一阵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失去了相互配合 的核心。
    学校德育明显的特点之二,是它的导向作用。这是由学校德育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决定的。社会主 义学校的德育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 方法 论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党和国家最新的 道德、思想、政治观念最积极、最彻底的宣传者和维护者。学校德育历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最先进的和最正统 的,是年轻一代选择正确人生道路和自我修养的客观依据。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学校德育明显的特点之三,是它的规范作用。学校德育总是反映社会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用社会准则去规 范年轻一代的思想和行动。提供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都态度严肃,旗帜鲜明。代表的是占 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观念。特别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出现多元的形势下,学校德育的规范作用更 有其现实和长远意义。没有学校德育一元规范的作用,就不可能消除多元思想文化的局面,也不可能在新的基 础上形成新的道德、思想、政治一元的观念。
    总之。在当今社会变革过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社会影响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存, 年轻一代受到的是来自四面八方,各种思潮的冲击,处在一种迷惘、困惑之中,也使学校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 新情况和新问题,遇到严峻的挑战。学校德育在新形势下对年轻一代思想观念的形成还能不能发挥主渠道作用 、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怎样才能发挥这些作用,已成为德育理论家和实际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严峻 的挑战,往往也是改革德育最好的机遇,德育工作者必须振奋精神、开拓前进,徘徊不前或知难而退不是社会 主义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本色。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7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8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49页。
    [4][6]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1994年3月7日。
    [5]《毛泽东选集》竖排本第5卷,第415页。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未知
上一篇:德育在人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