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数控机床切削力装置的设计(2)
2015-12-30 01:14
导读:。因此,他对发展设计理论、保证数控机床安全可靠地运行以及实现数控机床自动加工、自动检测、自动控制和切削力过载报警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
。因此,他对发展设计理论、保证数控机床安全可靠地运行以及实现数控机床自动加工、自动检测、自动控制和切削力过载报警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适用价值。
该课题的研究将对一般环境下的切削力检测和显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技术与经济意义。
1.2 本课题所做的工作
(1)对测量和转换部分进行方案论证和比较,选择最佳的系统方案;
(2)设计测力传感器的硬件电路,确定传感器需要实现的功能:例如切削力信号输出,切削力上下限控制,测量值显示,AT89C51显示接口等;
(3)理解并掌握传感器标定的概念和方法;
(4)设计系统电路硬件图,编写软件程序,画出程序流程框图,计算机绘制电路原理图和电路接线图;
(5)完成二万字左右的
说明书(论文);在
设计说明书中包括详细的300-500个单词的英文摘要;
(6)独立完成与课题相关,不少于四万字符的指定英文资料翻译(附英文原文);
(7)用C语言软件编写程序并且进行了硬件和软件调试;
1.3 本文主要结构
第一章 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完成的工作;
第二章 对方案进行论证比较,选择最佳的方案,最后确定整体设计方案;
第三章 重点描述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第四章 重点介绍了系统软件设计;
第五章 描述了电路板制作及调试;
第六章 对本课题从整体上进行了总结。
6 总结
先是收集和查阅资料,然后初步确定设计方案,再具体落实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制作板子,调试程序,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三个月紧张而有效的工作,终于完成了这次数控机床切削力装置的设计。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成功的心情是喜悦的,但更有必要的是在此刻冷静下来,总结这个过程的心得体会。好的方法获得的经验要记录下来,发扬下去;走了的弯路遇到的挫折要敢于面对,这是为了在以后的学习设计中避免再犯。
下面是做这次
毕业设计的几点总结:
1.通过单片机和C语言的学习,对AT89S51单片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能够用C语言进行编程。
2、应用AT89S51单片机和测力传感器,可直接将切削力经过放大电路以后,通过A/D转换部分转换为数字量读出。
3、加入了带上下限报警的切削力大小检测器,超上限或低于下限时鸣笛,按复位键停止报警。充分考虑到了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遇到的最让人焦虑的时刻是在数码管显示电路的检测上,尽管我在这一块上算是有所认识的了,但由于以前的设计和使用都是在实验箱上进行,而实验箱上所提供的是一个非常完善的环境,自己制作的电路板则不然,往往一个引脚的偏差就会导致诸多的麻烦。从数码管毫无显示,到全亮,又到乱码,一次次程序的修改都会产生不同的却又有别于期望效果的结果。反复对照原理图和PCB图,仍然不得其所。似乎要止步于此了,幸得同学提醒一句,“看看是不是共阴啊?”,我马上取出数码管,用万用表进行检测,果然不是共阴的!换了一个,问题解决了,然而教训却是深刻的。
本论文已从理论上实现了用单片机实现切削力显示的大部分功能,利用本文所介绍的方法设计的切削力显示装置具有电路简单实用、价钱便宜,高精度等优点,相对于传统的实现方式有较大创新。
致 谢
在本文即将结束之际,我要由衷地感谢在我毕业设计阶段,乃至本科四年学习生活中帮助过我的师长与同学。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单位领导的帮助,学校的老师们严谨治学的教学使我受益非浅。本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论文的形成是在导师唐良宝老师和
研究生张浩的支持、鼓励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答疑解难、不厌其烦的讲解才使我对本次设计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唐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他是我获得深思熟虑的意见和概念清晰的见解的来源,他不惜花费自己时间对本论文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既激发了我的灵感,又给了我持久不断的鼓励。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感谢他耐心的
辅导。在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论文完成之际,特向我尊敬的唐良宝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论文与设计的完成对我是一个巨大的激励,使我在学术研究方面充满信心,更为我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大学本科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所有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和关心过我的同学,他们在我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还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我。
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
的各位专家。
参考文献:
[1] 潘新民,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1986
[2] 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 杨荣福,董申,金属切削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4] 何立民,单片机应用技术选编,北航出版社,1992
[5] 陶乾,金属切削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
[6] 师汉民,金属切削原理及应用新探,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7] 周航慈,单片机程序设计基础,北航出版社,2003
[8] 徐爱均,彭秀华,单片机高级语言C51应用程序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9] butter worth,metel cutting ,1991
[10] 张毅刚. 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M].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11] 蒋廷彪,刘电霆,高富强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CS-51)[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139-163
[12] 潘新民,王燕芳.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2~254
13.陈汝全 电子技术常用器件应用手册: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4.樊尚春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M],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4
15.沈德金 MCS-51系列单片机接口电路与应用程序实例[M],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 1990
16.孙涵芳 MCS-51/96系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1990
17.陶砂 单片机原理、操作、实验、应用[M],航空工业出版社,1991
18.李华 MCS-51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M],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