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阐述了茄子生产现状,并从种子资源研究与创新、抗病育种、抗逆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论述了茄子育种研究进展,以供参考。
关键词:茄子;生产现状;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是茄科茄属作物,起源于亚洲东南亚热带地区,古印度为最早驯化地[1]。我国栽培茄子历史悠久,栽培的类型品种繁多,一般认为中国是茄子第二起源地。近年来我国在茄子种质资源的评价、育种材料的创新、新品种选育、遗传规律、育种技术和方法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现作简要描述,供参考讨论。
1茄子生产现状
1.1茄子种植现状
东南亚是世界茄子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茄子生产国。据FAO年鉴的统计资料,2004年全球茄子收获面积为170.1万hm2,总产量为2 984万t;我国收获面积为70.6万hm2,总产量为2 175.5万t,分别占世界收获面积和总产量的1/2左右[2]。我国茄子种植面积最大的6个省依次是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江苏。
1.2茄子品种分布
长期以来,由于各地消费习惯及生态气候不同,茄子栽培品种形成了不同生态类型和市场消费区域,特别是商品外观品质必须符合当地的消费习惯才能被接受。如东北地区种植的茄子品种以紫黑色长茄为主,华北地区以紫黑色大圆茄为主,西南的四川、重庆及湖北等地的茄子品种有紫黑色长茄和紫红色长茄,而江浙一带以紫红色线茄种植面积较大,山东是我国茄子种植第一大省,其茄子品种类型较多,南北多种类型均有种植。华南地区(广东、海南、广西)及与之相邻的福建、湖南、江西的部分地区以深紫红色长茄为主[3]。
1.3茄子设施栽培情况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目前我国的茄子生产已经实现了周年供应。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形成了塑料棚、地膜、遮阳网三元覆盖型周年系列化保护栽培体系;黄淮海平原地区形成了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棚、地膜、遮阳网四元覆盖型周年系列化保护栽培体系;东北、西北、内蒙古及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棚、地膜三元覆盖型周年系列化保护栽培体系;在山东寿光,十几年来利用日光温室保护,对茄子反季实施秋冬茬、越冬茬、冬春茬大面积栽培。
2茄子育种研究进展
2.1种质资源研究
我国茄子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是目前保存茄子种质资源最多的国家。“七五”(1986~1990年)期间茄子入库 1 013份,“八五”末增加到1 452份,占蔬菜入库总数的 5.29%,至2008年底国家种质库共存茄子品种资源1 601份[4]。茄子种质资源收集工作一直在持续,对遗传和育种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冉进等[5]利用RAPD技术对来源于国内外的53份茄子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将参试种质分为五大类群。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并不完全一致,与地理分布没有联系。毛伟海等[6]采用ISSR标记将57个南方长茄品种划分为6个类群,并认为聚类结果与来源和果色均无关系。易金鑫[7]对108份我国茄子主要地方品种和35份主要选育品种进行了基于形态性状和RAPD/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高于选育品种,聚类分析表明,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都可分为4个类群,并在多变量对应分析中得到验证。龚亚菊等[8]对从云南省各地收集的103份茄子种质资源进行观察,发现云南茄子类型丰富,24份野茄大多生长在西双版纳、思茅、红河等南部湿热地区,多为半栽培种和近缘野生种,未见病害发生,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
2.2种质资源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