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群体下流动儿童的身份意识及成因(1)(2)
2016-04-27 01:02
导读:三、不同参照群体下的身份意识 本文所用资料来源于第二作者在南京市H民工学校初二学生所进行的为期13周的义教活动。在此过程中,作者以“我的……
三、不同参照群体下的身份意识
本文所用资料来源于第二作者在南京市H民工学校初二学生所进行的为期13周的义教活动。在此过程中,作者以“我的……”半命题作文形式收集相关信息,根据作文内容和平日观察,选择较为典型的学生进行深入观察与访谈,并与学校老师进行多次交流,在义教结束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中选择民工学校的流动儿童、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城市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可能的参照群体,询问他们感觉与这三个群体“一样”还是“不一样”及原因。由于问卷是课堂讲解作答,当场收回,因此所获得的69份问卷全部有效,分析结果见表1,其中笔者根据实际填写内容对“原因”部分进行了整理分类。
总体来看,当依次与其他民工学校流动儿童、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城市儿童相比时,选择“一样”的比例分别为48.5%、20.3%、16.7%,呈递减趋势;选择“不一样”的比例分别为19.9%、36.2%、45.5%,呈递增趋势。可见,调查对象更多的将民工学校的流动儿童作为内群体,而视城市儿童为差别最大的外群体。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三种比较中回答“不知道”较为稳定且比例较高,各为32.4%、43.5%、37.9%,可见占到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对其隶属群体或理想中的群体认知处于模糊状态。
1.与民工学校的流动儿童比较
与民工学校其他流动儿童比较时,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性特征,即他们中有36.4%认为都是外地人,27.3%认为都是农民工子女。前者更多体现的是地域趋同,后者则凸显制度身份,二者所依据的都是其家庭或父母所具有的特征。然而,分析“不一样”的原因时,则很难找出共同点,笔者将其较牵强地分为性格、学习、语言、家庭,可见显现更多的是调查对象自身的个体特征。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可见,城乡二元体制下所形成的社会特征成为流动儿童与其他本群体成员(其他民工学校的流动儿童)进行比较的依据,这在深度访谈中也有所表现:
问:你感觉和他们(民工学校的流动儿童)是一样的吗?
答:是的,有的时候就是因为感觉是一样的,所以感觉和他们吵架很害怕。
问:是不是感觉连他们都处不来,觉得很孤单?
答:是的。(情绪很低落)
当流动儿童与其认为的本群体成员,发生摩擦时,会有孤立无缘的感觉。访谈还发现,很多流动儿童虽没有与城市居民有实质性的接触,但却形成较为一致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必定会歧视自己,这也是由于将自己视为外来人群体的组成部分,从而内化了其他群体成员的感受。
2.与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比较
以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为参照群体时,则发现其描述共性的标准有所变化,虽然仍有57.1
的流动儿童是在制度派生出的社会特征中找寻共性标准,但另有35.7%将相对包容性更强的社会性特征即“都是学生”作为共性标准。另一方面,在“不一样”的原因表述中,则更强调家庭经济条件(30.4%)、学校的学习环境或教学条件(21.4%)、学习成绩与态度(17.4%)上的差异。在访谈中更为形象地反映出流动儿童所认识到的这种差别:
“他们看上去更像是城里人,他们可以接触城市中更多的花花绿绿,他们可以领悟更多东西"。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进去的,或许他们家有钱,而我没有那么好的成绩和钱"。
“人们都认为他们是城里的小孩,父母有钱"。
“最起码给我的第一印象他们是城里人,比我们有钱,所在学校也是本地公办学校"。
可见,在与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比较时,调查对象进行共性比较的标准由制度性社会性特征逐渐滑移至更具包容性的社会性特征。同时,从其分类意识还可看到,城市社会中流动儿童群体已产生分化,而这种分化更多地借助于家庭经济条件与自身学习状况,当然,后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前者的影响。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王毅杰 史秋霞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两型”社会内生发展机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