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20世纪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研究概述(1)(2)

2016-05-05 01:06
导读:———————————————— ①浩平:《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研究》,民众运动月刊社,1933年。 ②翟克:《中国农村问题之研究》,国立 中山大

————————————————
①浩平:《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研究》,民众运动月刊社,1933年。
②翟克:《中国农村问题之研究》,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1933年;黑山、徐正学:《农村问题——中国农村崩溃原因的研究》,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1934年;柯象峰:《中国贫穷问题》,正中书局,1935年;言心哲:《中国乡村人口问题分析》,商务印书馆,1935年;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商务印书馆,1943年。
③饶涤生:《日趋严重的农民离村问题》,《申报月刊》第4卷第12号;张觉人;《农民离村原因的研究》,《中国经济》第3卷第7期;吴至信:《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东方杂志》第34卷第15号、第22,23.24.号合刊;田中忠夫:《中国农民的离村问题》,《社会月刊》第1卷第6号;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新中华杂志》第2卷9期。
④陈特里:《中国海外移民史》,中华书局,1946年。
⑤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上海东方印刷馆,1929年;刘继宜等:《中华民族拓殖南洋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李长傅:《南洋华侨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中国殖民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⑥钟悌之:《东北移民问题》,上海日本研究社,1931年。
⑦何廉:《东三省之内地移民研究》,《经济统计季刊》第1卷第1期;彭家元:《中国边地之现况与移民》,《东方杂志》第22卷第6期:张云波:《民初之移民》,《建国月刊》第16卷第1期。

(三)农村人口流动的历史研究
对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注,自然引发对历史上同类问题的探讨,虽然专著不多(主要有谢国桢《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①),但论文为数可观,有宏观研究,如殷淑慧《我国民族之转移及混化》、李斐然《中华民族古代之迁徙考》、蒙文通《中国古代民族迁徙考》等②,有历代农村流动人口的专论,这方面的文章有近百篇之多,如陈啸江《三国时代的人口移动》,谭其骧《晋永嘉丧乱之民族迁徙》,黄谷仙《唐代人口的流转》,刘选民《清代东北三省移民与开垦》等③。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总之,20世纪前半个世纪,内忧外患,中国社会经济濒临破产的边缘,农村人口流动成为困扰整个社会的现实问题,这种特殊的国情激发学者对之进行广泛而富有成效的探究,形成“现实研究”的鲜明特色。同时,也正是由于学者的现实关怀,引发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以为史鉴,因而相关问题的历史研究也受到关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这些成就,为解放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①谢国桢:《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开明书店。1948年。
②殷淑慧:《我国民族之转移及混化》,《朝华》第2卷第1、2期;李斐然:《中华民族古代之迁徙考》,《新亚细亚》第12卷第5期;蒙文通:《中国古代民族迁徙考》,《禹贡》第7卷第6、7期。
③陈啸江:《三国时代的人口移动》,《食货》第1卷第3期;谭其骧:《晋永嘉丧乱之民族迁徙》,《燕京学报》第15期;黄谷仙:《唐代人口的流转》,《食货》第2卷第7期;刘选民:《清代东北三省移民与开垦》,《史学年报》第2卷第5期。

二、建国以来农村人口流动的整体研究鸟瞰

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农村人口流动研究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国内史学界的兴趣主要集中于“五朵金花”,加上“左”的 政治 气候的影响和随之而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社会学人口学成为禁区,农村人口流动的研究几乎陷于停顿状态,专著仅见有李剑农《魏晋南北朝民户大流徙》④,论文也只有吕名中《试论汉魏西晋时期北方各族的内迁》,唐长孺《关于武则天统治末年的浮逃户》,江应梁《明代外地移民进入云南考》⑤等10来篇,平均每3年发表一篇文章,其中70年代还是空白。这种研究的“冷”态,直到80年代后才得以改观。
上一篇: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制度变迁(1) 下一篇:没有了